
曾經盛開過 就職得感謝
我的國中好友曉琳剛經歷了一場傷痛的「失戀」。失戀的對象並不是她的男朋友,而是她的閨密。
曉琳相交三十年的閨密好友,推薦了一套號稱「能讓肌膚重生」的直銷保養品給她。這個閨密跟曉琳曾經一起走過青春歲月、是共同度過無數人生的難關的好姐妹,如今卻成了讓她皮膚嚴重過敏、心靈破碎的源頭。更讓她難以承受的是,好友從未告知這個產品對皮膚可能的嚴重傷害。當她臉部皮膚因為使用的這個產品而出現嚴重過敏,冒出大大小小的斑點之後,曉琳決定直接聯繫對方的上線反映問題。從此之後,曉琳與好友就斷了聯繫,雙方都自動選擇不再聯絡對方。
空白的聊天室與一張張過往的合照,在手機裡經常無預警地跳出來,也一再提醒著她:原來再深厚的感情,也可能會在某個衝突之後,突然消失在生命中。
傷痕與疑問的交織
曉琳心中不斷地問自己:一段長達三十年的情誼,到底是怎麼走到這一步的?她曾以為這是「靈魂型」的友情——那種在困境中相知相惜、陪妳走過歲月波折的陪伴。但如今,她不得不懷疑,這段關係是否早已悄悄轉變成一種「工具型」的連結,只是她太遲鈍而毫無覺察。
畢竟希臘哲人亞里斯多德說過一句話:「真正滋養人的友誼,是那種能促進你成為更好自己的情誼。」
面對失落:允許自己悲傷
曉琳給了自己一段很長的時間去「想開」,也允許自己痛哭。她想起克莉絲汀・奈夫(Kristin Neff)曾經提過的「自我同理(self-compassion)」的練習——不要責怪自己「怎麼那麼笨才受傷」,而是溫柔地對自己說:「妳痛,是因為妳曾真心付出;妳失望,是因為妳曾深深在乎。」她學著像安慰朋友一樣安慰自己,把悲傷視為一段過程,不是懦弱,而是人之常情。
在這些自我對話的時刻,曉琳發現自己慢慢能接受,原來友誼跟愛情一樣,是有保存期限的。
用感恩打開新的視角
她開始意識到:儘管這段友情的結尾充滿裂痕,但在過去三十年裡,她曾擁有過無數溫暖時刻,那些回憶不會因結局不完美而失去價值。她記得在祖母離世時,是這位朋友陪著她守夜;記得她結婚前的婚紗試穿,也是對方最真誠的讚美讓她不再焦慮。
曉琳在感恩中看見:不是所有失去都等於否定。有些關係的意義,不在於永遠存在,而在於曾經真實。
韌性,不是遺忘,而是帶著記憶繼續走
她不再要求自己「放下」這段關係,而是選擇「帶著傷口前行」。就像她臉上受傷的皮膚雖然留下淺淺的斑痕,但她已經學會如何照顧它,避免再受傷。
工作之餘,她也開始投入新的興趣,參加攝影課、讀書會,也與其他的舊友重新聯繫,學習在新關係裡更清晰地表達界限與自己的期待。
正向心理學中提到的「韌性(resilience)」,讓她理解:復原不是回到原點,而是在破碎中找到新的形狀。
意義的重建:這段關係教會了我什麼?
某一次曉琳再次造訪曾經跟這位好友經常去的咖啡館。喝著以前兩人常點的松子拿鐵咖啡時,她突然想:「或許,她不是真的有心傷害我。或許她自己也從不確知那產品的風險。」從那一刻起,她試著不再那樣執著於討回公道,而是思考這段經歷能帶給她什麼學習。
她發現,這段友情讓她更明白自己在關係中重視的是誠實與關懷。也因此,她現在更懂得珍惜身邊那些願意傾聽她、坦誠以對的朋友。
正如正向心理學中的「意義建構(meaning-making)」所言——每段痛苦經驗都有可能成為自我轉化的起點,只要我們願意去理解、去尋找價值。
再見,不是結束,而是另一種祝福
如今,曉琳不再經常觀看以前與好友的對話紀錄,也不再在心裡編寫和解的劇本。她漸漸了解到,有些人或許注定是人生中某一段旅途的同行者,但無法陪伴到最後。
她仍祝福那位朋友安好——從心底。不是原諒,而是理解;不是遺忘,而是放下了對關係必須圓滿的執念。也許關係不再圓滿,但是如果因緣俱足,未來或許有機會以另一種形式延續下去。
更或許,友誼就像花朵,有時有節。某些花,就只在人生的某一季盛開。但它曾經美過,就值得感謝。
親愛的朋友們,如果你也正在經歷一段友誼的終結,Dr.Lily的快樂便籤 今天跟大家分享四個方法:
1.給悲傷留一個座位:不要急著「想開」,允許自己感受、流淚與哀悼。這是對關係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誠實。
2.練習自我同理:想像你最親愛的朋友經歷同樣的失去,你會怎麼對他說?把這句話,也送給自己。
3.用感恩滋養回憶:回憶不是為了重返過去,而是為了整理經驗、記住曾經的好,讓那些好繼續活在你的生命中。
4.把破碎經驗轉化為意義: 問問自己「這段關係教會了我什麼?未來我想怎麼建立新的友誼?」這是走向更成熟連結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