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出自「臺灣農業故事館」官網,是一篇關於黑水虻(Black Soldier Fly, BSF)在農業循環應用上的實例報導,以下是重點整理與摘要:
🐛 主題:黑水虻在循環農業中的角色
✅ 黑水虻的特色
- 黑水虻幼蟲能吃掉大量農業有機廢棄物:
- 廚餘、動物糞便、動植物殘體、屠宰廢棄物。
- 成蟲只需喝水,不需餵食,也不傳播疾病、無臭味、無害農作。
- 循環效益完整:從卵→幼蟲→蛹→成蟲,每個階段都可再利用。
♻️ 黑水虻的再利用方式
- 幼蟲本身:高蛋白,可餵雞、豬、魚、寵物等。
- 殘餘物(虻肥):天然有機肥,可改良酸化土壤。
- 蛹殼:提取幾丁質,可用於飼料、農業、美容與醫療。
🔬 研究與推廣歷程
👨🔬 研究者:梁世祥(畜產試驗所新竹分所)
- 2010 年首次發現黑水虻的潛力。
- 初期推動不易,缺乏資料、無法通過試驗計畫。
- 花了約三年時間,自行實驗、誘捕與飼養。
- 建立起小規模養殖技術,掌握繁殖與飼育流程。
🏗️ 養殖技術與規模
🌱 養殖設施
- 使用角鐵+塑膠容器,每容器可養 5,000 隻。
- 每日處理約 40 公斤有機廢棄物(150 容器規模)。
- 室內養殖幼蟲,室外網室供成蟲交配產卵。
🔄 繁殖週期
- 黑水虻生命週期約 45~60 天,可年養 6 代。
🧾 推廣與應用
🧩 評估養殖條件:
- 穩定的有機資源物供應(至少每日 5 公噸)。
- 合適的場地與設備。
- 技術標準化、生產流程規劃。
- 上游原料與下游產品需整合銷售通路。
📈 推廣成果
- 已有 16 家廠商獲得技術授權。
- 應用於豬、雞、牛等畜禽業者。
- 可改善產業廢棄物形象,創造循環農業價值。
🔍 文章資訊
- 發布日期:2018年7月30日(民國107年)
- 受訪者:梁世祥(畜試所研究員)
- 審稿人:郭坤峯(農委會科技處副處長)
📚 延伸學習建議
若你對此議題感興趣,可進一步查詢:
- 黑水虻養殖設備與規模成本
- 虻肥在有機農業中的應用實例
- 台灣在地黑水虻產品(飼料、肥料)品牌或業者
- 國際上的黑水虻應用(如:Protix、AgriPro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