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特週報 (2025/08/15)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投資理財內容聲明


【目錄】

01 麥特的話

02 下週事件

03 財報更新 - UBER

04 覆蓋清單


---

【麥特的話】

接續我上禮拜的四點起床計畫,這禮拜都有成功,雖然爬起來的時候真的覺得自己要死掉了。不過也因此,早上的專心時光讓我看財報的速度加快了許多,這個禮拜看了CELH、UBER、RMBS跟ALAB。註:每檔股票都需要檢查財報、逐字稿、進行主流論述更新還有券商報告重點論述,最後再轉化成自己的文字寫下結論。但我也擔心字太多會讓大家感到資訊混亂,因此本週我就只寫UBER,最後再根據瀏覽量來調整以後週報的內容。

raw-image



---

【下週重要事件 (8/18至8/22),如表1】

*** 我是利用軟體查詢各公司財報日期,實際還是要看公司公布日期 ***


本週沒有什麼重要事件

raw-image

表1:8/18 – 8/22 重要事件


---

【財報更新 – UBER】

按照慣例,我們先針對本季營運數字跟下季營運指引進行更新。

【本季數字】

本季UBER的成績中規中矩,其Gross Booking剛好落在指引中位數。註:在UBER這類的股票Gross Booking是很重要的指標,指的就是不論是外送或是乘車服務,收到的總金額,還沒有把金額發放給司機或是外送員,也還沒有把貨物費用算進去,Gross Booking指的是在UBER平台上流動的資金規模。透過這個指標,市場就可以理解目前UBER的營運狀況 (規模擴張或是市場滲透率),如Gross Booking金額是否有持續增長

raw-image

FY2025Q2 UBER 營收結果

【下季指引】

而下季指引的部分,可以看到UBER提供的指引也是跟Gross Booking有關。因為我利用的共識平台工具沒有Gross Booking這欄可以參考,不過看了大間的券商報告,可以得知管理層給予的成長目標也是合乎市場預期。

raw-image

FY2025Q3 UBER 營運預期


【UBER 業務 & 護城河】

因為大家對UBER的業務都一定很熟悉,所以我就簡單用下圖的PPT來介紹。Mobility移動業務其實就是乘車服務,而Delivery則就是外送服務,而最後還有Freight,但是這項業務占比實在太低亦沒有成長動能,所以我們就不會花篇幅討論。

 

raw-image


再來介紹最重要的護城河。眾所周知,UBER最大的優勢,就是它本季擁有了3600萬 UBER One會員 (本季就增加了600萬會員,是亮點之一)。而UBER One會員為什麼重要呢,一部分是它們提供了穩定的訂閱費用,而更重要的是,UBER One的會員們有比較高的留存率,而且它們貢獻了主要的Gross Booking金額。打個比方來說,有60%的外送Gross Booking金額,都是從UBER One會員們貢獻的。


【上行論述】

1. 比較傳統的上行論述,就是UBER改善自己的APP投放,希望可以在APP裡面,讓龐大的會員們不僅使用【乘車】服務以外,也利用【外送】服務。達到所謂的交叉銷售跟飛輪效應。比如:有30%的外送首單就是由UBER叫車軟體來的。而管理層每季都會給予以下資料,讓分析師們可以了解到目前該論述的發展狀況。如:每月活躍用戶 (MAPCs, Monthly Active Platform Consumer):統計的就是每月至少會用一次外送或是叫車服務的用戶們,UBER正努力增加這些活躍用戶,就可以貢獻更高的Gross Booking以及成長率。而每月活動指標 (Trips)則指的是平台上總共的服務次數 (外送加上乘車)。最後則是關鍵指標,利用Trips / MAPC,就可以知道整體的活躍成長率多少。根據這些指標,市場可以很清楚理解關於【外送】跟【乘車】這些服務的進展。

raw-image


1.    最新的上行論述:自動駕駛出租車平台。Uber 跟 Waymo 車隊進行合作,Uber 開放平台而Waymo進行自動駕駛研發跟擁有車輛。此外,Uber 也跟 Lucid / 福斯 / Jaguar 進行合作,這些車商提供電動車並且加入更多感測器以達成自動駕駛。這些部份我自己在研究的時候,我看了許多相關資料,我把我的疑問都寫進來,也希望大家在看週報的時候,能更容易理解。

 

  1. 為什麼一定要電動車

(a) 其實電動車的折舊後價格比油車低很多,這是最大的缺點。

(b) 但是電動車的燃料費用比油車少了1/3,再加上便宜的維修費,使得電動車的好處大於油車。

(c)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以前自駕用油車行不通的原因,因為油車成本太高了。

 

  • 為什麼一定要自動駕駛

(a) 根據Uber的資料顯示,每次的乘車金額,有接近55% - 60%要支付給司機。

(b) 再加上自駕車本身除了充電維修外,幾乎都可以在外面工作。長時間的工時平均起來,大幅降低了每英里行駛的成本。

(c) 如上所提的好處,再加上可以吸收司機的薪水,將大幅降低成本,給出更有競爭力的價格。

(i) 真人駕駛:每英里約 $1.5 - $2

(ii) 自動駕駛長期目標:每英里約 $0.25 - $0.4


如上所述,自動電車駕駛絕對會是真人駕駛的主要極大威脅,但是極高的門檻讓主要玩家們難以進入。

 

玩家與競爭對手

1.    Waymo

(a) Waymo 有研發自動駕駛跟車隊,但是他們需要UBER極大的會員基數。

(b) Waymo除了跟 UBER 合作以外,Waymo 在一些地區也有自營,推出自己的App (Waymo One)。

(c) 因此,Waymo 也正積極拓展自己平台。哪天壯大後,勢必脫離UBER,不用再被賺一手。

(d) 但是Waymo的車子需要大量的LiDAR跟感測器,造車成本仍然高昂。

2.    TSLA

眾所周知,TSLA也推出了自駕車服務。但是依照各個州的監管不同,而有不同配置 (牛仔)。

•        監管嚴:要有牛仔,也就是要有一個專人坐在駕駛座,隨時干預。

•        監管鬆:不需要牛仔,但還是要有一個專人坐在副駕駛座。前期累積經驗用,以後可以移除專人。

(a) 根據ARK研究,他們認為 TSLA 的 CyberCab 之後將可以降低造車成本至 $15,000。

(b)【如果】Robotaxi 可以成功,再加上先前賣出的車子,那將是龐大的車隊。

3.  百度

(a) 因為中國政府大力補助,所以會有很驚人的價格 (每英里$0.1 - $0.2),目的是推動消費者習慣跟大量數據學習

(b) 百度的 Apollo RT 6th 的造車價格是 $28,000,比起第一代已大幅下降。

 


---

在這邊我們先總結一下,自動駕駛平台

1.    一定要用電動車 (因為油車燃料跟維修太貴了)

2.    自動駕駛平台吸收了原先司機的薪水,並且利用長時間工時來達到更多營收。

3.    真人駕駛目前的收取費用大約是每英里$1.5 - $2。而根據Ark方舟資金跟TSLA Elon的計算範圍,他們認為以後自駕車的收取費用可以降至$0.25 - $0.4。

4.    UBER跟Waymo的合作可能沒辦法長久,因為現在UBER跟Waymo都是各取所需,都不希望把所有資源壓在對方身上。

5.    電動車的成本正在大幅度降低,希望以後可以達到每台車$15000。


--- 

然而,因為每個地區因為監管標準程度不同,像TSLA有些地方就需要牛仔,有些則是不用 (只需要副駕駛座管理員),或是有些地區Waymo自己經營,沒有透過UBER。我一開始看的時候覺得很混亂,因此我用以下地圖做了總結。

raw-image

關於乘車價格,請參考下表。我們可以理解到,現在自駕車平台仍然處於白熱化的狀況,各公司需要更多時間來經營自駕車平台,以降低其乘車成本。

raw-image


【麥特結論】

1.    自動駕駛是極大的市場,UBER 現在跟 Waymo 合作,各取所需。但是Waymo肯定會在之後踢掉 UBER,因為不想再被賺一手。

2.    但是,UBER 在多年前已經將自駕部門賣給了Aurora,目前UBER也持有Aurora 26%的股份,看起來UBER不會再走回頭路研究自駕。

3.    因此,UBER 也正廣泛地跟各家OEM (Lucid / 福斯 / Jaguar) 進行合作,畢竟UBER的用戶基石就是他們最大的護城河,UBER 應該是希望用這樣的方式建立品牌形象 (要乘車就用UBER)。

4.    但是 TSLA 的Robotaxi車隊,因為可以用極低的方式造車,並且採用自己的平台,不讓 UBER 賺一手。所以 TSLA 很有本錢在之後降低價格,幾年內威脅到其餘自駕車。

5.    因此,我覺得UBER在自駕車高度競爭的情況下,感覺未來的發展路線會有一片烏雲,所以我本身沒有持有UBER了。


---

【市場共識】

更新時間:2025/08/14

更新來源:Koyfin

raw-image

 UBER最新市場共識



---

【覆蓋清單】

覆蓋清單是我都有研究過並且會在每次財報都會追蹤的股票,但礙於財報季的時候都會擠在一起,因此可能沒有辦法每檔股票都能夠寫在週報更新給大家。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麥特美股週報
225會員
52內容數
- 全職交易美股 - 因為每週自己都會進行基本面研究,擷取重點分享給大家,希望可以幫助到更多人。 - 及時提供個股最新的市場共識,讓大家能清楚知道當前股價交易位置。 - 在閱讀完文章後,投資之前也請大家多作研究,為自己的投資負責。
麥特美股週報的其他內容
2025/08/08
【目錄】 01 麥特的話 02 下週事件 03 財報更新 - ANET / KTOS 04 覆蓋清單
Thumbnail
2025/08/08
【目錄】 01 麥特的話 02 下週事件 03 財報更新 - ANET / KTOS 04 覆蓋清單
Thumbnail
2025/07/31
【目錄】 01 麥特的話 02 下週事件 03 財報更新 (SPOT / VRT) 04 覆蓋清單
Thumbnail
2025/07/31
【目錄】 01 麥特的話 02 下週事件 03 財報更新 (SPOT / VRT) 04 覆蓋清單
Thumbnail
2025/07/25
【目錄】 01 麥特的話     02 下週事件     03 財報更新 - GOOG     04 專題報告 - AVAV     05 覆蓋清單
Thumbnail
2025/07/25
【目錄】 01 麥特的話     02 下週事件     03 財報更新 - GOOG     04 專題報告 - AVAV     05 覆蓋清單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