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日前夕,新一波「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s)結果陸續公布,部分國家在維持自主、拯救市場的兩難中掙扎前行,正如美國也在彰顯影響力、透支國家威望的天平上來回擺盪。8月6日,特朗普(Donald Trump)又公布針對半導體的新關稅:在美設廠即可免稅,否則將被課徵100%的高稅率。顯然,這場掠奪的結構雖已成形,卻遠還沒有走到終點。
而從更宏觀的視角來看,不論是4月以來的關稅戰,或是面向中東、俄烏戰場的驚人政策,這次的「特朗普主義」(Trumpism)與上次相比,力道明顯增強。當然,被稱作「深層政府」(Deep State)的建制派精英並沒有消失,特朗普也因為無法擺脫美國長期的政治慣性,導致了「TACO」(Trump Always Chickens Out)嘲諷的如影隨形。
但無論如何,「特朗普主義」確實正在衝擊國際秩序,新型態的中美俄互動也在一片混亂中醞釀成形:面向台海問題,特朗普本人並不避諱把台灣當成中美談判籌碼;但面向俄烏前線,特朗普似乎又有意迫使烏克蘭「顧全大局」,好讓美國操作「聯俄制中」。而在全球南方崛起的時代背景下,這段博弈又與中小國家的戰略對沖相糾纏,展演了「新冷戰」與「多極化」的相互拮抗。
展望未來,國際格局似乎帶有舊印記,卻又好似煥然一新。針對「特朗普2.0」的未來脈動,《香港01》專訪到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登及,探討特朗普主義如何牽動美國對外政策,又將如何影響中美俄互動,進而形塑新時代的全球秩序。系列報道共五篇,本篇為第四篇,聚焦特朗普面對俄烏戰爭的立場,以及「聯俄制中」的實現空間。
特朗普一直在給普京時間
針對特朗普上任後的美俄關係發展,包括特朗普與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的白宮罵戰、美俄元首的多次通話、一度中斷的美國對烏軍援,以及即將在15日登場的美俄阿拉斯加元首峰會,種種行動被解讀出對俄示好意味,甚至催生以下解讀:特朗普或許有意迫使烏克蘭「領土換和平」,來為美俄和緩、甚至「聯俄制中」等更大戰略目標服務。
對此張登及表示,「特朗普確實有『聯俄制中』想法,所以也正在給普京時間。」之前美國一度停下軍援,烏克蘭雖在歐洲支撐下勉強戰鬥,又撐到美國再度恢復軍援,但過去在烏東戰線緩慢前進的俄軍,最近一兩周已是頗有斬獲,包括7月31日宣布攻陷的恰索夫亞爾(Chasiv Yar),既是位在高地的工業城,也是通往頓內茨克(Donetsk)西部的重要門戶。
張登及指出,在過去2、3年內,烏軍主要是依據高地城市來構築堅固防線,對俄軍進行「絞肉機式」的消耗戰,「但最近俄軍已經突破防線,用2年多的時間終於佔據恰索夫亞爾,接下來就是在西南部的波克羅夫斯克(Pokrovsk,又名紅軍城),以及北部哈爾科夫州的庫皮揚斯克(Kupiansk),都是被俄軍包圍且岌岌可危。」張登及表示,其實普京(Vladimir Putin)並沒有拒絕談判,因為事到如今已不可能完全佔領烏克蘭,普京的目標其實就是盡可能佔領已經公投入俄的四州:頓內茨克、盧甘斯克(Luhansk)、扎波羅熱(Zaporizhzhia)、赫爾松(Kherson)的大部分地區。最終也許無法完全佔領,但目前看來盧甘斯克已經接近實現完全佔領。
「因此特朗普不斷下『50天內』等最後通牒,我認為這其實是在給普京時間。」張登及提到,特朗普也知道烏克蘭反攻無望,儘管烏方還是能以無人機進行騷擾、攻擊遠方俄國油庫與機場,但要收回整個頓巴斯地區,以及頓內茨克、馬里烏波爾(Mariupol)、巴赫穆特(Bakhmut)等大城,已經希望渺茫。
「因此特朗普其實一直在給普京時間,問題是俄軍之前的進展過於緩慢,最近才開始加快,但這已經讓特朗普非常沒有面子。」而其他國家看在眼裏,張登及認為,也會覺得這是「TACO」、特朗普一直在對莫斯科讓步。
「就像特朗普也宣稱自己能夠解決加沙問題,實際卻是一直被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牽著鼻子走,把局面搞得烏煙瘴氣卻還趾高氣昂,幾乎所有西方國家都對內塔尼亞胡表示不滿,只剩特朗普在硬撐,但到底要撐到什麼時候?」張登及指出,其實特朗普也不見得支持內塔尼亞胡,但美國社會確實與以色列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特朗普也不敢得罪。
美國政府的內部分歧
而回到「聯俄制中」的操作,張登及表示可以觀察俄軍近期的推進,能否趕上特朗普的最後通牒,「要重奪第聶伯河(Dnieper)右岸的赫爾松州首府應該已經不可能,俄軍撤退後就很難過河了;扎波羅熱首府同樣如此,俄軍雖然還在前進,中間卻隔著一大片濕地;但頓內茨克全境,俄軍應該是認為能在談判前控制越多越好。」
張登及指出,俄羅斯最終會希望能在談判時形成停戰線,進而凍結衝突。但澤連斯基的作法,就是要讓普京無法在最後通牒期限內完成目標,「因此即便是在敗退的過程中,烏軍也依舊節節抵抗。而這種做法同時也讓特朗普沒有面子,最後也可能憤而與普京翻臉,澤連斯基就是在等這一刻。」
但張登及也提到,特朗普周遭的「深層政府」中,存在許多既反中、又反俄的聲音,這群人或許在策略上認為,緩和與俄羅斯的關係可以更好地對華施壓,但實際上這群人對俄羅斯的印象,絕對比特朗普本人差非常多,「特朗普本人與普京有些交情,也認為自己『能夠搞定』,其他人則是持懷疑的眼光,一旦特朗普『搞不定』,諸如『俄羅斯是自由民主的敵人』、『俄羅斯也是邪惡軸心』的論調,就會捲土重來。」
張登及表示,在「深層政府」與戰略派看來,美國要「再偉大」,還是必須打倒俄羅斯與中國;但在特朗普看來,美國的重新偉大不包括打倒俄羅斯,美國不需要擊潰普京也能偉大。而有鑑於特朗普正在統領戰略強硬派、貿易保護主義派、MAGA民粹主義派、科技派,各派目前其實都不敢孤身而起反對特朗普,「只有各派系聯合起來、一起反對,特朗普才有可能讓步;但各派目前都被特朗普威嚇住,沒人敢先挑戰他。」
張登及指出,因此希望打倒俄羅斯的派系,就會在行動上支持烏克蘭「有所表現」,例如發起無人機攻勢、偷襲千里之外的俄羅斯腹地、炸毀大量停在機場的戰略轟炸機等,目的就是型塑「打敗俄羅斯不是不可能」的氛圍,來改變特朗普的想法,「否則特朗普或許就會持續認為,美國沒有必要擊潰俄羅斯,俄羅斯確實是威脅,但讓歐洲先去頭痛,關美國什麼事?」
「聯俄制中」能否實現
因此特朗普雖然想要「聯俄制中」,但團隊中也有部分人認為,美國要「再偉大」,就必須在21世紀初期一併解決中俄問題。
張登及分析,戰略強硬派中,其實也存在認為「必須優先處理中國」的「優先派」,這群人就會同意特朗普操作「聯俄制中」。「當然『中國優先』並不等於友俄,特朗普本身或許相對友俄,但外界也無法確定他什麼時候會對普京不耐煩,因為普京一直沒有在『友好時間』內完成任務,或許8月是關鍵,也就是俄軍能否攻佔剩下那幾個戰略重鎮。如果不能,普京願不願意停在這裏?」
張登及指出,如果普京願意停,或許美俄關係就會有所緩和,特朗普就會轉過頭來再施壓澤連斯基,告訴對方俄軍已不打算佔領赫爾松、扎波羅熱的省會,因此烏軍也不能再發動反攻、更不能加入北約,接著美俄就會一起開採烏克蘭的稀土礦,「美俄瓜分烏克蘭的領土或資源,有點像過去的波蘭。」
張登及也提到,在特朗普當前心態下,未來的烏克蘭重建,凡是有利可圖的,美國就要投資;但只要涉及修復基礎建設、改善民生的,就是歐盟負責,「特朗普認為烏克蘭就在歐盟家門口,艱難的重建當然是歐盟要負責。」
至於俄烏停火後,「聯俄制中」是否就能順利實現,張登及表示普京也不是笨蛋。「普京當然不是死心塌地認為,中俄夥伴關係有多麼牢固,或『史上最好』的言詞有多大的實質意義」,但特朗普畢竟還有很多「考試」,任期也一定比普京短,同時普京也知道美國政策圈還有許多反俄的聲音,不論是自由派或保守派,「許多人甚至主張俄羅斯干涉選舉、以前特朗普就是在普京的幫助下獲勝,將來特朗普卸任還要查他,各種陰謀論滿天飛。」
張登及分析,目前特朗普身上還是有許多司法案件,「一卸任說不定就被萬箭齊發,當然現在可以靠著開除統計局長、停職調查局長、調走國安顧問強壓下去,但換了總統之後呢?」如果換成萬斯(JD Vance)或魯比奧(Marco Rubio),美國還是可能重回反俄路線,「因此俄羅斯就算相信特朗普,也很難相信美國建制派與深層政府。」
張登及進一步指出,從這個背景來看,即便在極短期內美俄關係有所緩和,但在中期、至少在普京任期內,俄羅斯要與美國完全攜手、一起反中,可能性極低。
原文發表網址:
2025.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