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魏德聖
米倉影業/2023.12.01台灣上映
《BIG》
一直記得有一部電影還沒看,也一直沒想要真的去看,一直覺得或許可以不看就知道它在講什麼故事,一直認為光想像就足夠了,一直等到一個非得觀賞的機會,才發現一直牽掛在內心的感受,其實一直都很清楚。
魏德聖導演的作品向來有一股沁入人心的力量,但在《BIG》之前,「感動」這件事在魏導的電影裡,一直不是一般觀眾以為的那樣。

《BIG》
魏導的電影雖然細膩,情感方面的糾葛向來都比較大局取向,《海角七號》對夢想的堅持、《賽德克.巴萊》對歷史的遺憾,甚至監製作品《KANO》走的也是時代凝聚的心靈震撼,真要說,一般觀眾最能共情的大概是票房最差的《52 Hz I Love You》,偏偏這部作品走音樂劇風格,在台灣吃虧不小。

《BIG》
電影無非希望能打動人心,即使觸及的點不一樣,只要能彈起些許悸動,就能留下印象,《BIG》就是這樣的作品,侷限於兒癌醫院816病房裡的故事,緩緩悄悄地,在觀眾眼裡心底烙下印記。

《BIG》
親情系電影向來是罩門,兒癌醫院裡的故事不用想就知道更會是輕易破防的劇情,或許因為如此,我一直不去看《BIG》,甚至一度用假話說服自己,拍慣大場面的魏導應該不好掌握小局電影吧?
是我錯了。

《BIG》
可能很久沒有在看電影時那麼放下心防,更可能是《BIG》的故事彷彿距離你我很遠、但有可能會在一瞬間就來到面前,因此令人鬆開眼眶,電影的感染力就這樣堆疊起來,只記得,是延爸爸在病房裡的痛哭,我是幾乎跟著爆哭。

《BIG》
每個孩子都值得一個希望,現實中病房氣氛多半是低沉的,可816病房裡的每個人都在努力活出明天,孩子或許懂的不多,但懷有希望這件事,一點不比大人還少。
說再見,還太早,只是有時候的再見,難以再見。

《BIG》
*藏語:
魏德聖導演的作品從來不是演員優先,《BIG》找來的演員未必是演技大咖,卻都能在角色定位上扎實地繫住觀眾目光,黃鐙輝飾演的是延爸爸與曾珮瑜飾演的是延媽媽,堪稱816病房裡最動人的一對。

《BIG》
小演員就不說了,每位都很厲害,尤其黃之諾飾演的努拉根本畫龍點睛。反而范逸臣與田中千繪這對魏導的老搭檔,有點尷尬啊。
片中穿插的動畫氣氛醞釀甚好,收尾橋段或許是一種惋惜,卻也投射出《BIG》最希望讓每個人都感受到的情緒,與病魔決鬥不一定有好結果,可若沒有勇氣,敗陣會來得很快,能在戰場上堅毅多走一步的人,都是勇者。

《B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