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腳行走在熱帶潮濕泥土裡的隱形威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圖片來源:Datiharry,採用 CC BY-SA 4.0 授權,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4.0

圖片來源:Datiharry,採用 CC BY-SA 4.0 授權,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4.0

在許多熱帶與亞熱帶地區的鄉村,赤腳踩在泥土上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但在某些國家,這樣的行為卻可能帶來一個隱藏的威脅,也就是鉤蟲感染。鉤蟲(hookworm)是一類寄生於人類小腸的線蟲,最常見的種類是美洲鉤口線蟲(Necator americanus)與十二指腸鉤口線蟲(Ancylostoma duodenale)。這些微小的寄生蟲,能透過皮膚直接鑽入體內,當人們赤腳踩踏在存在鉤蟲的土壤上時,就提供了鉤蟲入侵的機會。

鉤蟲的生活史中,成蟲寄生於人體小腸,雌蟲每天可產下數千枚卵,隨糞便排出。這些卵在潮濕溫暖的土壤中孵化成桿狀幼蟲(rhabditiform larva),再進一步轉變為感染型幼蟲/絲狀幼蟲(filariform larva)。這個階段的幼蟲生存力強,能在合適的土壤與濕度下生存數週甚至更久。一旦人體赤腳踩上這些土地,幼蟲便能快速穿透腳底皮膚,進入血液循環,最後抵達肺部,再經由氣管移動至咽喉,隨吞嚥進入腸道,完成寄生循環。

圖二:鉤蟲生活史,圖片來源:CDC,CC0 1.0 公共領域,https://creativecommons.org/publicdomain/zero/1.0

圖二:鉤蟲生活史,圖片來源:CDC,CC0 1.0 公共領域,https://creativecommons.org/publicdomain/zero/1.0

一旦成功寄生,鉤蟲便以吸食腸壁血液為生。雖然單隻鉤蟲所造成的出血不明顯,但在長期、大量感染下,便可能導致慢性腸道失血,造成缺鐵性貧血(iron-deficiency anemia)、低白蛋白血症(hypoalbuminemia),甚至影響兒童的生長與認知發展。對孕婦而言,鉤蟲更可能增加妊娠貧血與胎兒發育不良的風險。

在泰國中部的北柳府一個農村社區,曾有一項研究發現當地約有 12% 的人口體內帶有鉤蟲卵。隨後的追蹤顯示,平均追蹤 100 個人 1 年,大約會有 7 至 8 個新的鉤蟲感染案例。最主要的風險因素就是「赤腳走路」與「在家周圍飼養水牛」。不穿鞋的人感染風險增加了4.2倍,而與水牛生活接近的人,風險更高達4.8倍。

因為水牛常常在房舍周圍的泥濘中打滾,泥土保持潮濕,非常適合鉤蟲幼蟲生活。當人們赤腳在農田或家畜附近活動,幼蟲便能輕易穿透皮膚進入人體。這指出動物也是潛在的感染源,因此人類的衛生習慣十分重要。同一研究中,研究者還檢測到來自狗與貓的鉤蟲,如錫蘭鉤口線蟲(Ancylostoma ceylanicum),這是一種「人畜共通」的寄生蟲。

在非洲衣索比亞西北部地區也曾進行過一項研究,過程中檢測了333名學齡兒童的糞便樣本,發現 14.7% 帶有鉤蟲感染。影響感染率的主要因素一樣是赤腳行走、缺乏良好的洗手習慣、不正確的廁所使用方式,以及缺乏驅蟲治療。數據顯示,不穿鞋的孩子感染風險比穿鞋的孩子高出 21 倍;缺乏定期洗手的孩子,感染機率也明顯提升。

這些案例反映了鉤蟲的傳播與赤腳、環境衛生息息相關。潮濕的土壤、開放式排便、缺乏鞋具、缺乏衛生設施,都是鉤蟲得以世世代代延續的溫床。根據全球疾病負擔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GBD)在2021年的估計,全球約有 1.12 億人受到鉤蟲感染,遍布撒哈拉以南非洲、南亞、東南亞、拉丁美洲與太平洋島嶼地區,這些地區往往與低社經地位、醫療資源不足高度相關。

台灣因衛生環境較完善,亦有完整的治療途徑,且赤腳踩土壤的人數較少,因此感染案例已經非常稀少。這也導致鉤蟲沒有宿主來完成生活史,讓台灣野外的土壤存在鉤蟲的機率大幅下降。但仍建議避免在野外土壤赤腳行走。

鉤蟲感染的臨床症狀取決於感染量與宿主狀態。少量感染者可能完全無症狀,但中度到重度感染會出現慢性腹痛、腸胃不適、疲倦、頭暈、呼吸急促,不過大多情況下不會有生命危險。皮膚穿入處有時會出現瘙癢與紅疹。鉤蟲感染其實相對容易治療,常用的藥物包括阿苯達唑(albendazole)與甲苯達唑(mebendazole),只需單次劑量或短期療程便能有效清除體內成蟲。然而在疫情嚴重的地區僅靠藥物並不足以解決根本問題,因為環境中的幼蟲仍可能導致再次感染。故必須搭配衛生教育、改進廁所建設、加強鞋具普及,以及改善飲食衛生,才能真正減少疾病問題。


作者:水也佑

參考文獻:

1. Chen J et al. (2024). Global burden of soil‑transmitted helminth infections, 1990–2021. Infectious Diseases of Poverty.

2. Hailu T et al. (2019). Prevalence and determinant factors of hookworm infection among school age children in Jawe district, NorthWest Ethiopia. African H 2439 ealth Sciences.

3. Jiraanankul V et al. (2011).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Hookworm Infection in a Rural Community of Central Thailand. Am. J. Trop. Med. Hyg.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演化之聲 The Sound of Evolution的沙龍
228會員
366內容數
你對古生物了解多少呢?在進入這個領域之前這裡提供古生物學的基本認知~
2025/08/10
在中美洲的熱帶雨林,有一種名為大銀線蝠(Saccopteryx bilineata)的蝙蝠,牠們的社會生活不僅複雜,連溝通方式都呈現層次與變化。這個物種是已知少數具有聲音學習能力的哺乳類之一,其聲音發展並非僅仰賴遺傳,也需要在成長過程中透過環境與社會互動加以塑造。牠們的群體通常由一隻或數隻後宮雄性(
Thumbnail
2025/08/10
在中美洲的熱帶雨林,有一種名為大銀線蝠(Saccopteryx bilineata)的蝙蝠,牠們的社會生活不僅複雜,連溝通方式都呈現層次與變化。這個物種是已知少數具有聲音學習能力的哺乳類之一,其聲音發展並非僅仰賴遺傳,也需要在成長過程中透過環境與社會互動加以塑造。牠們的群體通常由一隻或數隻後宮雄性(
Thumbnail
2025/08/04
章魚向來都被認為是一類擁有高智能的軟體動物,但牠們的睡眠行為卻鮮少為人所知。一項蕾絲章魚(Octopus laqueus)的神經學研究發現,章魚在睡眠期間,時而陷入平靜狀態,時而忽然進入一段只有數十秒的活躍期,如同醒來卻又未真正甦醒的階段。 這樣的睡眠週期在章魚身上是規律出現的,存在一種有節奏的雙
Thumbnail
2025/08/04
章魚向來都被認為是一類擁有高智能的軟體動物,但牠們的睡眠行為卻鮮少為人所知。一項蕾絲章魚(Octopus laqueus)的神經學研究發現,章魚在睡眠期間,時而陷入平靜狀態,時而忽然進入一段只有數十秒的活躍期,如同醒來卻又未真正甦醒的階段。 這樣的睡眠週期在章魚身上是規律出現的,存在一種有節奏的雙
Thumbnail
2025/07/27
藥物與個人護理產品已被證實普遍存在於水體與魚體內,這些污染物的主要來源正是城市廢水處理廠的出水。過去雖有實驗室對生態環境的藥物污染毒性進行研究,但主要是藉由在魚缸內以人為汙染的方式觀察魚類的反應,而對其在真實環境中生物體內的累積與風險探討相對稀少。為彌補這項資訊缺口,研究人員在澳洲維多利亞州的七條溪
Thumbnail
2025/07/27
藥物與個人護理產品已被證實普遍存在於水體與魚體內,這些污染物的主要來源正是城市廢水處理廠的出水。過去雖有實驗室對生態環境的藥物污染毒性進行研究,但主要是藉由在魚缸內以人為汙染的方式觀察魚類的反應,而對其在真實環境中生物體內的累積與風險探討相對稀少。為彌補這項資訊缺口,研究人員在澳洲維多利亞州的七條溪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這個文章篇名好奇特喔!想了很久,還是想不出有什麼更好的寫法了。這篇重點是放在潛鳥的腳長得有多後位,但是題目如果這樣寫又會很長。然後講到潛鳥都會不得不提到鸊鷈,但是如果寫潛鳥、鸊鷈、海雀、雁鴨,又會被誤會這篇在說游禽、海鳥的分類。所以想了想,還是就只寫潛鳥的腳好了。
Thumbnail
這個文章篇名好奇特喔!想了很久,還是想不出有什麼更好的寫法了。這篇重點是放在潛鳥的腳長得有多後位,但是題目如果這樣寫又會很長。然後講到潛鳥都會不得不提到鸊鷈,但是如果寫潛鳥、鸊鷈、海雀、雁鴨,又會被誤會這篇在說游禽、海鳥的分類。所以想了想,還是就只寫潛鳥的腳好了。
Thumbnail
介殼蟲大軍最近攻破我的城門,大舉入侵我的雞蛋花了,我也不得不添購軍火彈藥,希望能將他們一舉消滅在灘頭上。
Thumbnail
介殼蟲大軍最近攻破我的城門,大舉入侵我的雞蛋花了,我也不得不添購軍火彈藥,希望能將他們一舉消滅在灘頭上。
Thumbnail
好吧~看著眼前兩條晃動的觸鬚…… 不出我所料,不是蒼蠅、蚊子,就是蟑螂、螞蟻這種好殺的昆蟲…… 這長觸鬚……是小強吧… 還是這個屋子… 我到底是還要死幾次?
Thumbnail
好吧~看著眼前兩條晃動的觸鬚…… 不出我所料,不是蒼蠅、蚊子,就是蟑螂、螞蟻這種好殺的昆蟲…… 這長觸鬚……是小強吧… 還是這個屋子… 我到底是還要死幾次?
Thumbnail
外貌像青腳鷸,上體沾灰,但和青腳鷸不同是體態比較圓筒,下體也較潔白。
Thumbnail
外貌像青腳鷸,上體沾灰,但和青腳鷸不同是體態比較圓筒,下體也較潔白。
Thumbnail
外來種、歸化種、入侵種區別。外來入侵種對人類及生態的危害大解析與說明等等。
Thumbnail
外來種、歸化種、入侵種區別。外來入侵種對人類及生態的危害大解析與說明等等。
Thumbnail
移居台東後,自家農地上總是雜草叢生,因為就算砍了草,沒多久就會長高,砍草速度永遠趕不上草長高的速度。因為怕草叢裡藏著蛇,我們在農地上走動時,一定都要穿著長雨鞋。說到蛇,連看到毛毛蟲都會淒厲尖叫的我,想到毒蛇更是忍不住顫抖,偏偏我們所定居的台東鄉間,充斥著野生動物,這裡當然也是毒蛇的棲息地
Thumbnail
移居台東後,自家農地上總是雜草叢生,因為就算砍了草,沒多久就會長高,砍草速度永遠趕不上草長高的速度。因為怕草叢裡藏著蛇,我們在農地上走動時,一定都要穿著長雨鞋。說到蛇,連看到毛毛蟲都會淒厲尖叫的我,想到毒蛇更是忍不住顫抖,偏偏我們所定居的台東鄉間,充斥著野生動物,這裡當然也是毒蛇的棲息地
Thumbnail
當你外出踏青時,你是否曾看過有些植物的葉片上出現奇怪的東西呢? 植物出現奇怪的塊狀物有時是由病毒、細菌、真菌等的感染造成,有時線蟲或節肢動物如昆蟲也能讓植物身上跑出令人匪夷所思的物體。其中,昆蟲讓植物產生的塊狀物最吸引大家的目光,因為它們的形狀與種類五花八門,有的可堪稱美麗,而這些塊狀物稱作蟲癭
Thumbnail
當你外出踏青時,你是否曾看過有些植物的葉片上出現奇怪的東西呢? 植物出現奇怪的塊狀物有時是由病毒、細菌、真菌等的感染造成,有時線蟲或節肢動物如昆蟲也能讓植物身上跑出令人匪夷所思的物體。其中,昆蟲讓植物產生的塊狀物最吸引大家的目光,因為它們的形狀與種類五花八門,有的可堪稱美麗,而這些塊狀物稱作蟲癭
Thumbnail
日光草原是孩子們最喜歡玩樂的地方,在這裡孩子們盡情的揮灑汗水, 跟同儕開心的追趕跑跳。這天,我們在草皮上發現了兩隻毛毛蟲, 一隻不小心被踩到了、另外一隻則是在一旁緩慢地爬行。 孩子們看到後,紛紛告知周圍的人,要用眼睛看、 不可以用手去碰或是用東西戳。 因為毛毛蟲有保護色不容易被看到
Thumbnail
日光草原是孩子們最喜歡玩樂的地方,在這裡孩子們盡情的揮灑汗水, 跟同儕開心的追趕跑跳。這天,我們在草皮上發現了兩隻毛毛蟲, 一隻不小心被踩到了、另外一隻則是在一旁緩慢地爬行。 孩子們看到後,紛紛告知周圍的人,要用眼睛看、 不可以用手去碰或是用東西戳。 因為毛毛蟲有保護色不容易被看到
Thumbnail
曾經走過沙漠的旅行者會烙印著沙漠的印記。這是備受尊敬的赤腹鷹告訴我的話。
Thumbnail
曾經走過沙漠的旅行者會烙印著沙漠的印記。這是備受尊敬的赤腹鷹告訴我的話。
Thumbnail
大家心裡都明白,害蟲殺不光。 因為...生態消長,A蟲走了會換B蟲來, 因為...藥沒有萬靈丹,但可能有抗藥性, 因為...噴藥的時間和鄰田不一樣,而蟲會逃, 因為...各種的因為。 但我們可以做到預防勝於治療,我們可以學習害蟲的弱點,我們可以觀察什麼條件會增加族群數量,我們可以做
Thumbnail
大家心裡都明白,害蟲殺不光。 因為...生態消長,A蟲走了會換B蟲來, 因為...藥沒有萬靈丹,但可能有抗藥性, 因為...噴藥的時間和鄰田不一樣,而蟲會逃, 因為...各種的因為。 但我們可以做到預防勝於治療,我們可以學習害蟲的弱點,我們可以觀察什麼條件會增加族群數量,我們可以做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