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的時候,對於倫敦的第一印象,就是有一個名稱很特別的鐘樓,大笨鐘(Big Ben)。那時候的我,心裡總是在想,為何這座鐘樓會叫大笨鐘呢,是因為他很笨重嗎,還是因為他比其他的鐘樓還要笨呢。如果是這樣,那有沒有大聰明鐘呢。

倫敦大笨鐘(Big Ben)
等到比較大一點,對於英文開始有點興趣之後,才知道大笨鐘的英文暱稱是Big Ben,所以應該是由這個暱稱翻譯過來的,彷彿笨的不是鐘,而是我們人類呀。寫到這裡,記得在英國讀語言學校時,有時候會跟老師們聊天以增加自己的英文實力。有一位老師就問我,他聽說在中文的世界裡,Big Ben翻譯成大笨鐘是真的嗎,為何要這樣翻譯呢。我看向那個老師,脫口而出是因為它叫做Big Ben,而Ben的發音類似於中文的笨,因此才可能翻譯成大笨鐘。但我說出口之後,才突然想到這位老師的名字就是Ben呀,難怪他聽到這個解釋的時候,表情有點複雜,但我也想不出任何更好的解釋,只能讓氣氛變得尷尬了。但不管如何,大笨鐘這裡有點顛覆我的想像,我從來沒有想過大笨鐘會位於市中心,且其旁邊就是英國的國會所在地,西敏宮(Palace of Westminster)。

西敏宮(Palace of Westminster)一景
作為英國國會的所在地,這裡面可想而知是發生過許多事,甚至可能發生過影響歷史的重大事件。這令我有點興趣,想要親身進去好好感受一下,可惜的是,西敏宮雖然在特定時日會開放民眾進去參觀,但似乎不開放給外國的民眾,可能是怕有些機密不適合吧。帶著一點點的遺憾,我只能和其它到此一遊的觀光客一樣,拿起相機拍拍照,從外感受他在歷史上的地位。但只是拍拍照就走人好像有點意猶未盡,因此沿著他的圍牆走,且刻意的和其他人反方向,想要尋找不同於一般觀光客的感受。就在邊走邊左顧右盼時,發現西敏宮和西敏寺只隔著一條車水馬龍的大馬路,不過我也不清楚這兩者間是否有所關聯,亦或只是恰好在隔壁而已。

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一景
有一種可能是,西敏宮在建造的時候,其範圍是遠大於今天的英國國會大廈,包含了如今的西敏宮和西敏寺,畢竟當時的基督教會勢力極為強大,宮殿中具有如此宏偉的教堂也是可想而知的。但實際狀況如何,我只能說這只是我的臆想,沒有經過任何的考據,就當作只是自己給自己的解釋罷了。不過雖然西敏宮靠近大笨鐘的方向上,整條大馬路的人行道擠滿了拍照的人們,在這另一方向上,卻顯得格外的空曠,格外的舒服。並不是完全沒有人在走動,但少了一絲的擁擠,就多了一絲的舒服,彷彿一個回頭,就是兩個世界。

倫敦一景
不論是在配色上,還是人們的主要組成結構上,前後兩端確實都像是不同的世界。這棟建築物為何,說句實在話,我並不清楚,或許是特別的存在,也或許是一般普通隨處可見的建築物。但在這裡,他顯著的顏色就像是畫龍點睛一樣,明顯的展示出他和西敏宮及西敏寺的區別,這樣的組合,也是蠻有趣的。站在這裡,我彷彿看到一個普通人如何在巨人的旁邊,努力生存的樣子,卻也感受到不同於著名旅遊景點的氛圍,即使就在隔壁而已。為了更長的感受這樣舒適的氛圍,也為了做好重新踏入紛雜人群中的準備,我走到對面的公園找張椅子坐下來,舒舒服服的喝口水,看向眼前的景色,讓時間成為過客。

倫敦眼(London Eye)一景
只不過讓我感到意外的是,眼前的景色又是屬於不同的氛圍。旅遊書中都會提到的倫敦眼(London Eye),以一種優雅的姿勢,隔著泰唔士河映入我的眼簾。少了人群的喧囂,多了一種應該不屬於倫敦這個大都市的寧靜。這,讓時間彷彿真的成了陌生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