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型聆聽空間裡,200Hz 以下的駐波常常是最難解決的問題。這些房間模式會造成低頻忽大忽小、模糊不清,讓鋼琴或低音樂器失去形體感。傳統的吸音材料在這個頻段往往幾乎沒有作用,而專業的低頻陷阱價格動輒數萬元,讓人卻步。
這次我採用最經濟的方法:8 卷高密度圓柱玻璃棉(直徑 30cm × 高 120cm),直接堆疊在前牆左右角落。
一卷玻璃棉的成本僅1千多元,整組下來花費不到主動式調音AVAA的10分之一(一支10幾萬),卻能對付最棘手的低頻駐波。

測量數據
搭配 MUSE 進行輕量 EQ 微調後,從 REW 量測(藍線)可以看到:
- 90–160Hz 的能量堆積明顯下降,幅度約 3–5 dB;
- 250–300Hz 的凹陷略有改善;
- 整體頻率響應趨於平順,低頻峰值不再壓制中頻。

實際聽感
以 Maria João Pires 演奏的蕭邦夜曲為例:
- 原本左手低音部模糊、形體不穩,改善後音像更集中,延音乾淨許多;
- 甚至能清楚分辨音符與空間殘響的交界,細節完全釋放出來;
- 中頻不再被低頻掩蓋,左、右手聲部關係更清楚。
這不是「音色被改變」,而是房間干涉被減少後,錄音本來就存在的層次與結構被還原。
結論
這組玻璃棉加上 EQ 微調,在不影響高頻自然度的前提下,已經有效解決了中低頻駐波。
成本:不到專業調音器材的 1/10
效果:低頻收斂、音像穩定、解析提升
性價比:極高
缺點: 100以下無效。必須量大才有效果。佔用空間。
對於想改善小空間駐波的人來說,這是最划算、最直接、也最容易驗證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