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資旅遊平台 Klook 傳正洽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籌備美股IPO,募資約5億美元、最快今年啟動。受科技財報強勁與貿易談判進展帶動,美股新股市場回溫,但實際時程與規模仍視市況。 路透引述知情人士指出,Klook 已委託投行規劃赴美首次公開募股。公司成立於2014年,2023年已轉虧為盈,並於今年2月獲歐洲基金 Vitruvian Partners 領投1億美元。Klook 主打全球旅遊活動預訂,競爭對手包含 Booking.com、TripAdvisor、Trip.com 與韓國 Yanolja。在美股 IPO 活動升溫背景下,此案備受關注。 **Klook 選美股上市,時程與規模** Klook 正與高盛(GS)、摩根士丹利(MS)與摩根大通(JPM)合作規劃 IPO,傳募資規模約5億美元,最快今年成案,但最終時程與金額仍看市況。美股 IPO 近來回暖,受科技股財報強勁與貿易談判進展支撐,市場風險偏好改善。選擇美股有望獲得更大資本池與科技/旅遊投資人關注,並與國際可比同業的估值體系接軌。不過報導也指出,目前仍未確定是公司增發、投資人減持或兩者併行。 **Klook 現況與獲利,主要競爭者** Klook 2014 年成立,2023 年轉為獲利,顯示疫情後旅遊復甦帶動體驗預訂需求回升。今年2月,公司再獲1億美元增資,領投方為歐洲投資機構 Vitruvian Partners;股東陣容包含軟銀與高盛,早期投資方 HSG(前紅杉中國)亦在列。Klook 聚焦景點門票、在地體驗與交通卡等多元服務,對手包含 Booking.com、TripAdvisor、Trip.com 與韓國 Yanolja。相較傳統訂房平台,Klook 在「體驗」與「活動」的供給整合較深,有望提高抽成率與差異化,但同時面臨供應拓展與品質控管挑戰。 **這次募資用途為何,誰可能賣股** 報導未明確說明募資用途與賣方結構,亦未確定是公司發行新股(拿錢進公司)或既有股東減持,或兩者結合。一般而言,旅遊科技平台在上市前後,資金多用於供應鏈拓展、海外市場行銷、技術堆疊(如動態定價、個人化推薦、風控反詐)、以及策略投資或併購在地供應商。若出現投資人減持,多屬流動性安排與投資組合管理;但過高的次級賣壓可能短期影響股價表現,投資人需留意最終招股說明書的實際配置。 **美股IPO市場回暖,對估值有何影響** 近期美股新股活動升溫,市場信心受益於強勁科技財報與貿易談判進展,前期因關稅不確定性壓抑的新股供給出現反轉。路透點名近期上市包括加密交易所 Bullish 與設計軟體公司 Figma,顯示投資人願意承擔成長風險。對旅遊科技而言,若可展現穩健的 GMV 成長、健康的抽成率與持續獲利,估值可對標 Booking Holdings(BKNG)、Expedia Group(EXPE)、Trip.com Group(TCOM)、TripAdvisor(TRIP) 等可比群,但市場仍將以成長可持續性與利潤率改善速度決定折溢價。 **對台灣投資人意義,該如何觀察風險** 若 Klook 成功掛牌,台灣投資人將多一檔純旅遊體驗平台的美股標的,可分散傳統機票/訂房類股的曝險。觀察重點包括:公司披露的營收與預訂總額增速、抽成率走勢、行銷費率與獲客成本、現金流與獲利品質,以及季節性與地區結構(特別是中國出境恢復進度)。風險面則在於宏觀消費力波動、FED 利率與通膨走向、地緣政治與匯率(新台幣/美元),以及新股上市初期波動度較高與解禁(lock-up)賣壓等。 Josh 評論: 整體來看,Klook 若順利推進 IPO,將為旅遊與休閒消費板塊注入活水,也有望延續美股新股市場回溫的信號。未來股價走勢的關鍵,將取決於營收與 GMV 成長的持續性、抽成率與毛利改善、用戶留存、行銷費率下滑速度,以及公司對旺季/淡季的指引。若宏觀環境穩定、FED 政策路徑明朗,市場對成長型消費科技資產的風險偏好可望維持。 受惠者可能包含承銷與顧問費收入增加的高盛(GS)、摩根士丹利(MS)、摩根大通(JPM)。估值的「同業對照」也可能牽動 Booking Holdings(BKNG)、Expedia Group(EXPE)、Trip.com Group(TCOM)、TripAdvisor(TRIP) 與 Airbnb(ABNB) 的市場情緒與定價參考;若投資人認為旅遊體驗賽道成長更快,部分資金可能自傳統訂房轉向活動體驗平台概念。不過,同業亦可能面臨廣告競價與供應商議價的競爭壓力。
Klook 赴美 IPO 傳聞升溫,若市況配合、成長與獲利並進,旅遊科技估值可再獲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