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股市裡,很多人最習慣的估價方法,就是看「本益比(PE ratio)」。
直覺上,本益比低,好像代表股票便宜;本益比高,似乎代表股票昂貴。這就像逛街時,我們總想買到「打折品」,感覺自己賺到了。
但在市場裡,這種思維很容易讓人掉入陷阱。因為有些看起來很便宜的股票,實際上卻是「價值陷阱」;反過來,有些看似昂貴的股票,卻可能是未來的飆股。
以我自己的例子:川湖(2059)
2023年5月,我在分析川湖時,認為合理價在 450 元以下,所以當時進場。
不久之後,AI 風潮帶動股價,連三天漲停,一口氣衝破 600 元。我選擇獲利了結,心想等價格回落再買回。
然而川湖卻沒有回頭,反而一路漲到 2024 年 4 月的 1,300–1,400 元,本益比更創下 45 倍以上的新高。

2024.03.01股價一路飆破1300原來到1400元

當時本益比更來到45以上的高點
如果按照「價值投資的傳統思維」,那時候的川湖,肯定是「不能碰」的股票。
但事實是,再過一年半,到 2025 年 8 月,股價已經突破 3,000 元。

現在回頭看,當初的 1,400 元,還會覺得貴嗎?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 因為本益比反映的是過去的數據,卻沒有揭示未來的成長。
當公司進入高速成長期,盈餘快速增加,本益比自然會被「拉高」。如果只憑當下的本益比來判斷,就容易誤以為這家公司「太貴了」,而忽略了背後的成長動能。
當然,這並不是鼓勵大家忽略安全邊際或盲目追高,而是提醒各位在估值的時候:真正的焦點,要放在公司未來的成長性與成長速度。
相反的,有些股票因為股價下跌,導致本益比下降,看起來「很便宜」。
然而公司後續公布的盈餘卻不斷衰退,本益比反而一路升高。這種股票,就是典型的價值陷阱。
市場上到處充滿這樣的案例。乍看股價被低估,實際上是「落入陷阱」。
重點思維
所以,高本益比的股票,不能單純被視為「太貴」。
它往往可能代表:市場正在預期未來的高成長。
真正該關注的,不是單一數字的高低,而是:
✨ 這家公司未來的成長性與成長速度。
換句話說:
👉 低本益比,不一定便宜;高本益比,不一定昂貴。
👉 判斷的核心永遠是——「未來的盈餘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