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乃百代過客,往而復返的歲月亦為旅人」。
這是松尾芭蕉在三百年前的江戶時代,從江戶(東京)出發,遊遍仙台、山形、岩手、秋田、新潟等地、最終到達岐阜,依據旅途中所見所聞為基礎寫下的巨作「奧之細道」文學作品。「奧」指的是日本東北地區,當時被視為邊陲之地,而「細道」則是指比較偏僻、人煙稀少的小路。

崖上的寺院

奧之細道

日枝神社
今非昔比,當我們可以自由安排旅遊路線,山寺不再用遙望的方式,而是真正腳踏實地登上山頭,感受松尾芭蕉傳達的寂靜。1689年,俳句大師松尾芭蕉在奧之細道旅行途中造訪山寺時,留下:「天籟閑寂,蟬聲入山岩」著名俳句而聲名遠播。山寺又稱立石寺,為日本東北第一古寺,建於西元860年,由天台宗慈覺大師奉天皇的諭令開山建廟,至今超過千年。

寂靜之路
這一天,是旅行第14天,考慮與下個城市銜接順利,因此拉著行李從仙台出發坐一小時火車抵達目的地「山寺站」,老牛找到一家可寄放行李的店家,只要消費就可寄放,不過我們抵達時間太早,店家只差半小時才營業,緊急又回到車站寄放行李時又發現零錢不夠,盛夏出遊,已經滿身汗了,還要擔心行李寄放問題,於是又回到店家試試運氣,剛好看見有貨車送貨到店家,老闆開門後行李寄放就沒問題了,對店家願意提早讓我們放行李真心感謝。

信徒供奉神像
終於,開始爬山,從車站走到登山口已是汗流浹背,山上的溼氣加上酷暑,本以為綠樹林蔭的山寺可以稍微消暑,看來是希望不大。山寺沿著山勢而建,呈現立體垂直的地形,要爬上一千多個階梯到最高處,能在十年後重返奧之細道,試煉身心狀態,旅行也像是修行。

綠意盎然
位於山形市的山寺,據說寺廟被視為可結良緣並「斷絕惡緣」,吸引許多信眾造訪,山上到處是奇岩怪石,為信仰聖地,離登山口最近的「根本中堂」,裡面有著傳說持續不斷燒了超過千年的「不滅法燈」,據說是當年知名戰國武將織田信長燒毀「比叡山延曆寺」時,慈覺大師從延曆寺把部分不滅法燈移到山寺並流傳至今,相當神聖,堂前供奉一尊布袋菩薩,摸了會招來好福氣,這是人類最簡單的祈福模式,看菩薩肚子都被摸亮了。

根本中堂

摸了會有好福氣的布袋菩薩

登山口
走進登山口沒多久便看到松尾芭蕉和弟子曾良的雕像,石碑上刻著當時遊歷山寺的名句「閑さや岩にしみ入る蝉の声(天籟閑寂,蟬聲入山岩)」,可見松尾芭蕉的影響吸引更多旅人來此追尋。

松尾芭蕉與弟子的雕像
再往上走,沿途有信徒供奉的地藏王菩薩,大小各異,坐落在樹蔭間,地藏王菩薩融入了民間信仰,日本人視為保護神,沿途經過的地藏王菩薩數量很多,帶著虔誠的心,地藏王菩薩給了我們安全感。



地藏王菩薩
要說山寺比較特別的信仰就屬「姥堂」供奉的奪衣婆了,日本民間傳說中,「奪衣婆和懸衣翁」是亡者度過冥界途中會遇到的神祇,奪衣婆會剝奪死者的衣服,懸衣翁則會將衣服掛在樹上,用以判斷死者的罪孽輕重。奪衣婆形象是外貌恐怖的老婆婆,齜牙裂嘴、瞪著眼睛、皺著眉頭。


姥堂裡的奪衣婆
奪衣婆,其面目猙獰的面孔當下看的時候有點毛毛的,雖然詭異的形象有點恐怖,日本民間信仰中,奪衣婆能夠驅除疾病,因此成為民間供奉的神祇,信仰可以撫慰人心,祈求平安,神的形象不管為何,只要能保護百姓都是好神。

沿途皆是大樹

仁王門前
經過仁王門,終於見到懸崖上的開山堂,供奉開山始祖-慈覺大師,不過開山堂有特定的開放時間無緣見到,接著跟著遊客往開山堂一旁小徑走到五大堂,從五大堂觀景台俯瞰整個山景,視野遼闊,居高臨下的景色真是不虛此行,儘管山林間的溼熱讓我們容(油)光煥發,略顯疲憊,奧之細道古寺巡禮迎來最美的篇章。

開山堂


視野遼闊
最後再走到山寺最高寺院:奧之院,內部供奉的釋迦如來與多寶如來,為慈覺大師在中國修行時請來的本尊如來佛,我們也誠心敬拜,感謝這一路旅途順利平安,十年前只把山寺當背景到此一遊,十年後以腳力踏訪山寺每一處,透過感官與覺察,讓旅行更有故事。

奧之院
下山的步伐比上山更輕盈,蟬聲四起,剛剛經過的地藏王菩薩又見面了,奪衣婆依舊詭異,仁王門旁有一抹紅特別有詩意,山寺宗教氣息與自然結合,素淨中帶有靈氣,綠樹參天,莫名舒心。

山寺車站
松尾芭蕉在奧之細道的開頭說:「日月乃百代過客,往而復返的歲月亦為旅人。」我們在歲月中營造自己的旅行,旅行中不管發生多少酸甜苦辣將會是美好的人生經歷。對了,記得拿行李再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