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多了,烏俄戰爭沒有結束,反而更像是一場拉長的延長賽。這不是短兵相接的快打,而是誰能撐得久、誰的社會與經濟能承受得住。對世界如此,對台灣而言,更是一面照妖鏡。
1. 戰場態勢:輸贏已經不是重點
俄軍靠人口與資源,用磨耗戰逼迫烏克蘭;烏克蘭則靠西方支援撐住防線。從阿夫迪夫卡到查西夫亞爾,每一次的「得失」都沒有徹底改變局勢。這意味著,戰爭本質早已不是看誰能打贏,而是比誰能耗下去。
2. 外援邏輯:美援有限,歐洲被迫加碼
美國的援助仍然存在,但更有「條件化」。政治氛圍讓美國不可能無止境輸血,更多責任開始落到歐洲。這對歐洲是一種現實衝擊:能源安全、軍事自主、財務分攤,通通要重新盤算。效率模式退場,安全模式被迫上線。
3. 談判並非和平,而是另一戰場
普京開始拋出停火條件,烏克蘭則堅決拒絕。雙方的紅線差距極大,短期內談判只是姿態與試探。對歐洲與美國而言,這同樣是一場「誰要承擔更多」的政治談判。換句話說,談判不是結束,而是另一種延續。
4. 世界格局的測試場
這場戰爭把很多矛盾放大了:
- 效率 vs 安全
- 全球化 vs 區塊化
- 口號 vs 行動
歐洲付出代價,美國控制節奏,中國冷眼觀察,俄羅斯硬撐。每個角色都在為自己爭取最大議價空間。這不只是烏克蘭的戰爭,而是一場全球秩序的測試。
5. 台灣的啟示:五個現實
- 空防要制度化:戰爭中最昂貴的不是武器,而是被摧毀的基礎建設。
- 能源與供應鏈是國安:不要只追求便宜與效率,要有替代方案。
- 外交必須前置:提前建立國際信任與方案,而不是戰爭發生後才喊話。
- 不可替代性:半導體之外,台灣必須在資安、綠能、醫療科技等領域培養相同的重要性。
- 社會共識是續航力:真正的消耗戰,比的是整個社會能不能撐下去,而不只是軍事表現。
結語
烏俄戰爭證明了一件事:沒有任何國家能靠短期勝負解決安全問題。延長賽將成為 21 世紀衝突的新常態。
對台灣而言,重點不是「誰會幫我們」,而是如何讓自己變成誰都離不開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