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現,陪伴愛貓多年的那包熟悉飼料,價格已經悄悄上調。雖然貨架上並沒有缺貨,但細看標籤,才發現短短一年內已經歷過數次價格調整。有些品牌甚至在半年內連漲兩次,讓許多飼主心裡冒出問號:是不是該趁現在多囤一點?然而,當你打開社團或群組,會發現這絕不是個人錯覺,而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焦慮。
事實上,這背後是一條橫跨全球的供應鏈。寵物飼料的價格,從來不是店家或品牌單方面決定的。從芝加哥的期貨交易、北京的糧食政策,到台灣進口商的採購與匯率波動,每一個環節,都在悄悄為毛孩餐桌定價。
需求點火:毛孩經濟,如何撐起漲價的底氣?
過去五年,台灣的寵物產業迎來爆發式成長。根據農業部統計,全台犬貓數量已突破 280 萬隻,市場產值超過 500 億元。這不僅是一串數字,更反映了飼主心態的轉變——從「有得吃」進化到「吃得好」。
疫情之後,「毛孩家人化」的趨勢更加明顯。越來越多飼主願意為無穀、處方、機能性飼料,支付比一般飼料高出 30–50% 的價格。某大型連鎖寵物店的內部統計顯示,高端飼料(每公斤超過 200 元)的銷售佔比,從 2019 年的 15%,一路攀升至 2024 年的 28%。
這種「寵愛無價」的消費心態,成為品牌敢於調價的底氣。當飼主將毛孩健康視為優先支出時,對價格的敏感度自然降低。即便調漲 10%,銷量往往只會小幅下滑 2–3%。這也是為什麼,當國際行情推升成本時,品牌較有空間將壓力轉嫁給消費者。
供應鏈的脆弱:高度仰賴進口的現實
然而,需求再強勁,也無法掩蓋供應鏈的脆弱。台灣超過八成的寵物飼料仰賴進口。即使是本土品牌,關鍵原料如雞肉粉、魚粉與豆粕,也必須從海外採購。換言之,我們的毛孩餐桌,幾乎完全暴露在國際市場的風吹草動中。
配方結構的關鍵
要理解這份脆弱,得先看清飼料的「基本盤」。以犬貓乾糧為例,大豆與玉米這兩項基礎原料,合計佔比常高達 30–50%。
- 豆粕(Soybean Meal):大豆榨油後的副產品,含有約 44–48% 的蛋白質,是全球最主要的植物蛋白來源。它不僅是犬貓蛋白質的重要來源,也因供應穩定、成本相對合理,成為配方的基石。豆粕的價格幾乎與大豆期貨正相關,因此大豆行情一旦波動,飼料廠幾乎無可避免地跟著震盪。
- 玉米:主要作為能量來源,價格相對低廉,同時也能改善飼料的口感與結構。即便高端飼料標榜「無穀」,也多以馬鈴薯或豌豆蛋白替代。但在大宗經濟型配方中,豆粕與玉米依舊是不可或缺的核心。

這是直觀顯示的大豆期貨價格走勢圖(1960~2025),以美分/蒲式耳(¢/bu)計價。
三大成本因子同時夾擊
近三年來,三股力量輪番衝擊,使得飼料價格進入高成本時代:
- 海運費:疫情期間每 40 呎貨櫃的運價,曾從 2,000 美元飆升至 12,000 美元。雖然 2023 之後有所回落,但基準價格依然高於疫情前水準。
- 匯率:新台幣兌美元自 2021 年的 27.5 高點,一路貶至 2025 年的 32.5,跌幅超過 18%。這等於讓進口成本直接墊高近兩成。
- 原物料:黃豆在 2022 年曾見波段高點(>14–17 美元/蒲式耳),2024 年多在 11–13 美元/蒲式耳區間,並於 2025 年夏季進一步回落至約 10 美元/蒲式耳附近。因此與 2022 年相比,現在屬相對低檔;但若以 2010s 多數年份相比,仍屬中高位階。
綜合起來,若以單公斤飼料估算,原本 60 元的進口成本,輕易就能被推升至 85–90 元,漲幅超過四成。即便海運費不再瘋漲,新的「高成本結構」已經形成,短期內難以回頭。
地緣政治那看不見的手:美中博弈到黑海烽火
但光看成本還不夠。要真正理解價格走勢,必須將視角拉高到全球地緣政治的棋盤上。
- 美中糧食戰: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買家,進口量占全球六成。自 2018 年貿易戰以來,中國雖然沒有完全放棄美豆,但持續分散來源至巴西、阿根廷,以降低被制裁或斷供的風險。這場糧食博弈至今沒有停歇,反而逐漸演變為一場「長期供應鏈重組」,帶來持續的不確定性。

- 黑海變數:2022 年烏俄戰爭爆發,黑海穀物出口受阻,直接推高玉米與小麥價格。即便 2024 下半年後部分運輸通道恢復,但局勢依舊像未爆彈般存在。2025 年迄今,黑海仍是國際市場最敏感的區域之一。
這些因素並非每天都直接影響市場,但會像「背景噪音」一樣,長期拉高價格基準。對台灣而言,我們是純粹的「價格接受者」:中國若囤糧、黑海若封鎖,或美國大豆期貨若因投機熱錢暴漲,最終都會反映在零售端。

進口的黃豆絕大多數是基改黃豆,約佔九成,主要用於飼料,而非人類食用。(資料來源:中華食物網網站/台灣區植物油製煉工業同業公會 / 台幣報價)
價格的金融遊戲:解讀期貨市場的密碼
全球農產品定價中心在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在這裡,大豆、玉米的價格由每日數萬筆交易決定。但必須強調:期貨價格 ≠ 實際進口成本。期貨報價慣例:在全球農產品期貨市場,大豆與玉米的價格報價單位通常以 美分/蒲式耳 (USd/Bu) 為主,這與一般我們認知的美元單位不同。
實際的到岸成本(CIF)更像一道數學題:
CIF = 期貨價格 + 基差 + 海運費 + 保險費 + 匯率
舉例來說:
CBOT 大豆期貨:約 1037 美分/蒲式耳(約 380 美元/噸)
基差(亞洲升水):+30 美元/噸
海運費:+40 美元/噸
其他費用:+5 美元/噸
小計:約 455 美元/噸
換算台幣(匯率 32):約 14,560 元/噸,也就是每公斤約 14.5 元。
這 14.5 元/公斤,只是單一原料的到岸成本。加上其他原料、加工、運輸、行銷與利潤後,最終售價往往是原料成本的 2.5–3 倍。觀察 2025 年 8 月行情,CBOT 黃豆期貨大致維持在屬於近十年偏高但不極端的水位。然而,由於匯率、基差與運費等外部因素,即使期貨價格回檔,台灣端的實際到岸成本與終端售價未必會同步下滑。

圖片中的價格:1037.7(美分¢/bu) → 10.377 美元/蒲式耳 → 約 380 美元/噸。
政府的糧食安全戰略:間接的穩定力量
雖然台灣政府不直接干預寵物飼料價格,但透過糧食安全政策,仍能在背後提供間接支撐:
- 安全存量:要求主要進口商維持 2–3 個月的黃豆與玉米庫存,避免短期斷鏈。
- 多元進口:將來源分散至美國(約 45%)、巴西(約 40%)、阿根廷(約 15%),降低單一依賴風險。
- 靈活關稅:國際價格飆漲時,可調降關稅(如 2022 年將黃豆關稅降至 0%),以緩解成本壓力。
- 資訊透明:農糧署提供進出口量價統計與部分糧食供應資訊,雖無完整公開國際大豆或玉米的即時行情,但這些公開資料仍能作為業者風險分析的一環。
這些措施雖無法逆轉全球行情,但能在市場恐慌時發揮「壓艙石」作用,避免混亂。
身為飼主,你可以這樣思考
雖然個人無法改變全球價格,但飼主仍可做出更聰明的應對:
判斷漲價合理性:觀察新台幣是否出現 5% 以上的貶值?是否為多家品牌同步調漲?漲幅是否超過原料與匯率的實際變動?
把握囤貨時機:當大豆、玉米期貨連續上漲,或新台幣明顯走貶時,可考慮提早購買。但避免囤超過 6 個月,以免飼料變質。
尋找替代策略:大包裝的單位成本更低;自有品牌、副牌往往有高 CP 值;電商促銷或訂閱制方案,也能分散風險。
【凱西結語】
如果不是家裡那隻年紀漸長、越來越挑嘴的老貓,我可能也不會這麼深入去研究背後的市場邏輯。搞懂了,卻不代表要像基金經理人一樣,天天盯著期貨行情和氣候預報。
我們總以為,只要掌握資訊就能做出「聰明」的選擇。但當牌桌另一邊是國家級糧食戰略與數百億美元的投機資金時,個人的力量顯得如此渺小。看懂規則,不代表我們能參賽,反而更映照出消費者的無力。那麼,當荷包吃緊時該怎麼辦嗎?
老實說,也許答案很簡單:
沒有什麼是一口貓吸不能治癒的。如果不行,那就再吸幾口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