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發現一件事?每次看日本動畫,男女主角之間的感情微妙變化,總是從「稱呼」開始的。尤其在高中校園劇裡,只要男生突然叫女生「名字」(不是姓氏喔!),女主就會當場臉紅心跳加速,彷彿比告白還要直接。觀眾這邊看了都知道:「啊~有進展了!」
而我每次看到這邊,腦海裡都會冒出一句:「咦?我學生時期不是都叫全名嗎?」

全名,才是我們的默認設定
回想國高中那幾年,不管是同學、老師,甚至朋友,幾乎每個人都直接叫我「全名」。什麼「陳大明」、「林小芳」的,從早點名叫到放學,聽了好幾年。
老師要你交作業:「陳大明,還沒交喔!」
朋友要找你出去玩:「欸林小芳,我們下課去福利社啦~」
全名就像我們的第二個身份證,正式又無距離感,從來沒人覺得怪。但現在想想,好像也有點……太沒情調了齁(笑)。
認真想想,誰會叫你「名字」?
除非是真的很熟,才會開始簡稱你的名字,或乾脆取綽號。「阿明」、「小芳」、「老陳」這類稱呼才慢慢出現。而當你第一次被某個同學用「名字」來稱呼時,你可能會有種「我們變熟了耶」的小確幸感。
這其實跟動畫裡的情節不謀而合。雖然我們不一定會臉紅,但內心小劇場還是會開演:「欸他怎麼叫我名字?我們有這麼熟嗎?……嗯,不討厭啦。」
被叫名字,真的比較親密嗎?
從文化角度來看,日本人習慣以「姓氏」稱人,是一種尊重、保持距離的做法。當改叫「名字」時,就代表彼此之間有了更深的連結。
而在台灣,雖然我們不像日本人那麼講究稱呼的階段感,但隨著年紀增長,會越來越在意「誰用什麼方式叫我」。有些朋友突然改口叫你的名,會讓人感覺被特別對待;反過來,如果某個不太熟的人一直叫你「綽號」,反而可能讓你有點不自在。
我的名字,只給懂我的人叫
每個人其實都在意名字的用法。這不只是字面的稱呼,而是某種情感的載體。就像你不會讓每個人都進入你的私人生活圈,也不會讓每個人都叫你的小名。
我現在回想起來,那些曾經默默把我從「全名」變成「小名」的人,往往是一路陪我走過青春、煩惱與成長的夥伴。他們可能不在身邊了,但名字裡的溫度,還在心底。
長大後才發現——職場的稱呼也很微妙!
有趣的是,當我出了社會,進入職場後,發現大家的稱呼邏輯又完全不同了。
在公司裡,很少有人再用「全名」來叫人。多半是直接叫「名字」,甚至有些部門還喜歡用英文名字來溝通。像是「Steven 你幫我看一下報表」、「冒冒你這邊協助一下」這種用法很常見。
起初我有點不習慣,心裡想:「我們熟了嗎?怎麼直接叫名字啊?」但後來才漸漸理解——這或許是一種先給予對方尊重與平等對待的信號。不像學生時期,稱呼可能隱含上下階層感,職場反而是以「拉近距離」的稱呼來建立合作默契。
從「被叫名字會害羞」,到「被叫名字是認同」,這之間的轉變,讓我覺得很有趣,也很值得思考。
不知道你們的職場文化也是這樣嗎?是叫名字、綽號,還是有你們獨特的稱呼規則?歡迎留言分享你的經驗,說不定我們也能從稱呼中,看見關係的秘密呢!
如果你已經出社會多年,不妨問問自己:「我最近有沒有真心地稱呼一位老朋友?」
名字是最普通的字,但只要放對了人、用對了時機,就能成為心裡最不平凡的記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