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當人形機器人浪潮席捲,東元如何站上戰略高地?
2024 年被譽為「人形機器人產業的關鍵元年」,而 2025 年,則是市場正式進入量產化的轉捩點。從 Tesla、Boston Dynamics 到 NVIDIA,各大科技巨頭無不摩拳擦掌。而台灣呢?憑藉完整的供應鏈,早已悄悄站上這場新戰局的舞台。
在這股洪流中,有一家名字你我都耳熟能詳的老牌企業——東元電機 (TECO)。從馬達起家,走過近 70 個年頭,如今的東元正積極轉型,朝向AI + 機器人解決方案提供者邁進。今年在台北國際自動化展上,東元不只秀出了關節模組、無人機馬達,還丟出一張更大的藍圖:智慧製造、低碳工廠、AI 資料中心,一次打包。
這篇專欄,我要帶你拆解東元的「機器人拼圖」,看看它如何在浪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東元官網
一、靈魂零件:高扭矩關節模組
人形機器人要能靈活行走、搬運,靠的就是關節模組。東元的 All-in-One 設計,把減速機、伺服驅動、感測器塞進一個小小模組,做到輕量化、高扭矩密度,甚至性能指標超越不少國際對手。
特別的是,東元不跟中國廠打價格戰,而是專注在**高扭矩 (140Nm 以上)**的應用市場,例如大型農用無人機。再加上「軟硬體自製 + 資安可信」這兩張王牌,成功區隔開紅海市場。
二、物流拍檔:TECObot-IMCR
除了零件,東元也直接推整合型產品——移動式協作機器人 (IMCR)。這台機器人把「協作手臂」和「自走車」合體,能自主避障、安全搬運,還能和人一起在工廠或物流倉內分工合作。
如果說傳統機械手臂只能在固定位置揮舞,TECObot 就像會走路的「智慧助手」,讓柔性生產變得更靈活。
三、天空戰場:無人機動力系統
你可能不知道,東元也切入了無人機馬達市場。輕量化設計、續航力強,瞄準 1–20 公斤級的多旋翼機種,從農業噴灑到工業巡檢,都能派上用場。
更關鍵的是,美國新政策推動「去中化」,商業無人機市場預計將在 2025 年翻倍。東元在德州的生產基地,正好具備「美國製造」優勢,這一點很可能成為它突圍的秘密武器。
四、低碳工廠:從半導體 OHT 到 ESG 解決方案
東元並沒有只把目光放在機器人,還大力推動智慧低碳製造。
從半導體產線用的 OHT 空中搬運車,到 AI 驅動的碳盤查工具 (AIDT),東元提供的是一整套「從硬體到數據」的解決方案。對企業來說,不只是提升效率,還能在 ESG 驗證上快速通關。
五、戰略合作:牽手鴻海,進軍 AI 資料中心
2025 年 7 月,東元與鴻海透過股份交換結盟。鴻海拿 AI 伺服器,東元補上機電工程,雙方合力推出一站式資料中心模組化解決方案,鎖定全球市場,尤其是美國與中東。
更妙的是,東元德州的西屋廠區空間充足,不必大幅投資就能轉型投入資料中心產能。這波合作,既戰略又實際。
六、展望:東元的下一步
新任董事長利明獻喊出:營收突破 650 億、營運成長一成。同時切 AI 半導體供應鏈,甚至規劃未來轉型控股公司。法人也看好,預估 2025 年營收可望年增 12%,EPS 來到 3.07 元。
更重要的是,東元的故事代表了台灣供應鏈的集體優勢:可信資安、軟硬體整合彈性、跨國策略合作。這不只是一家公司轉型的縮影,而是台灣在全球 AI 機器人市場上的獨特價值。
Mech Muse 觀察
東元的藍圖,不只是「從馬達到機器人」的進化,而是「從硬體到解決方案」的全面升級。
它同時踩穩三大舞台:
- 人形機器人的靈魂模組
- 無人機的未來藍海
- AI 資料中心的全球商機
在可預見的未來,東元的角色不只是供應鏈中的一環,而是推動台灣站上智慧新世界舞台的領航者。
如果這篇分析讓你對東元的轉型有新的想法,記得按讚、收藏,或留言和我討論:你認為台灣的下一張王牌,會落在哪個領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