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囉,各位「Mech Muse」的讀者們!我是你們的Muse。
今天我們要聊的是一個在台灣機器人產業中,極具代表性的故事——和椿科技的轉型之路。
2025年,被視為全球「人形機器人元年」。這股浪潮不僅是科技突破,更是產業生態的重塑。而和椿科技,正是在這個轉折點上,從傳統設備供應商,毅然轉型為「智慧機器人解決方案供應商」。他們如何做到?又將如何憑藉軟硬整合優勢,開拓新局?讓我們一起拆解。從供應商到解決方案提供者的「正名」
在台北國際自動化工業大展上,和椿不只展示了多款最新方案,更透過董事長程天縱親自強調:
「我們不是機器人概念股,而是智慧機器人解決方案供應商。」
這句話看似細微,實際卻是戰略轉折的關鍵。傳統系統整合商是被動滿足客戶規格,但和椿選擇當顧問型夥伴——幫客戶定義需求,設計最佳方案。對於多數仍在摸索的「早鳥用戶」,這正是最需要的價值。
副董事長張以昇更點出機器人的最低效益:取代或協助人類完成「不能做、不想做、不適合做」的工作。換句話說,和椿要賣的不只是機器,而是一整套營運模式的優化。
人形機器人誕生期:挑戰與布局
程天縱將2025年定義為人形機器人的「誕生期」。這個階段特徵很明顯:
- 產量少、成本高
- 缺乏速度與精確度的標準化
- 軟體(AI大腦)發展快,硬體(馬達、減速機)卻追不上
因此,要走向普及還有很長的路。
和椿的解法,是「中國硬體+台灣軟體」的組合拳。透過合作導入優必選(UBTECH)的Walker系列人形機器人,再搭配自研的AI大腦與機器視覺,形成一站式解決方案。不只在展會亮相Walker C與S1,更規劃年底導入最新的Walker S2,並展開本地EMS測試。
特別吸睛的還有「一站式商辦管家」服務:配送、巡檢、空氣淨化、垃圾回收……全都能靠模組切換自動完成,透過手機或後台排程即可運作,大幅降低人力介接成本。
推廣的兩大難題
當然,技術再好,也得過市場這關。程天縱坦言,和椿面臨兩大挑戰:
- 客戶信心不足:許多企業第一次接觸機器人,往往要求長時間試用,拉長銷售週期。
- 決策層級高:只有企業主能拍板引進機器人,基層員工反而因擔心被取代而抗拒。
這也代表,和椿不只是供應商,更是市場教育者,要幫助客戶看到長期價值。
台灣的產業優勢與和椿的角色
台灣機器人產業目前呈現多線佈局:
- 所羅門:中系硬體+台灣軟體,與NVIDIA合作AI開發。
- 廣運機械:主打「非紅色供應鏈」,強調資安與供應鏈安全。
- 新漢Nexcom:專注於機器人大腦與模組,搶攻Spec-in時機。
- 東元TECO:聚焦高扭力馬達模組,避開中低階市場競爭。
在這之中,和椿的定位特別清楚:
- 強調顧問型解決方案
- 整合「中國硬體+台灣AI軟體」
- 以資安信賴度與高客製化能力做差異化
展望未來
隨著台灣少子化與缺工加劇,企業終究必須思考如何讓機器人補足人力缺口。和椿的戰略轉型,正是一種前瞻回應。
雖然人形機器人仍處於誕生期,成本高、產能低、標準未定,但像和椿這樣擁有AI整合、機器視覺與完整解決方案能力的公司,正是最有機會在未來浪潮中站穩腳跟的玩家。
期待和椿與其他台灣廠商,能在這場「人形機器人元年」的科技革命裡,為全球市場寫下屬於台灣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