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囉,各位 Mech Muse 的讀者們,大家好!今天要帶大家走進一個足以顛覆建築產業的革命性創新——CONCERT 模組化機器人。它不只是冰冷的機械,而是專為工地的混亂與多變環境打造的「變形金剛」,正以驚人的靈活性與力量,重新定義人類與機器在建築現場的協作方式。
CONCERT 是一個歐盟(EU)資助的研究計畫,主要由歐洲的多國研究機構與產業單位共同推動,特別聚焦在建築產業的應用場景。換句話說,它不是單一國家的專案,而是歐洲跨國合作的成果。

網路圖片
建築業困境與機器人崛起
想像一下,未來的工地會是什麼樣子?在多數人的印象中,建築業仍舊是勞力密集、高風險、低自動化的領域。這個產業長期面臨勞動力短缺、效率不足、品質參差與創新遲滯的挑戰。
然而,工地是「非結構化環境」的典型代表:材料散亂、任務隨時變動,還需要強大體力。這些條件讓傳統工業機器人根本無法勝任。因此,要解決這些問題,機器人技術成為突破口。而這正是 CONCERT 誕生的理由。它不僅僅是一台機器人,更是一個「全包式可配置機器人平台」,具備以下三大特徵:
- 模組化設計:隨時重組,快速適應環境變化
- 動態調節能力:能在與人共處時,靈活調整力量與動作
- 適應性協作:不只輔助,更能與人類工人互補合作
MRR:模組化可重構機器人的魔力
CONCERT 的核心靈魂,就是 MRR(Modular Reconfigurable Robots, 模組化可重構機器人)。
它像是一組高階樂高,透過不同模組的組合,能快速因應不同任務需求。
這樣的概念其實早在 1980 年代就被提出,應用於搜救、太空探索等場景,如今則被引入工地。優勢在於:
- 快速應對任務變化 → 減少停機
- 降低成本 → 標準模組大規模量產
- 提升多功能性 → 依需求組裝適合任務的機構
- 最佳化結構 → 提高效率、降低能耗
對於變化多端的建築現場,這種靈活度正中紅心。
CONCERT 的「身體」:硬體構成
CONCERT 的設計就是要做到「隨插即用」。它的模組包含:
- 移動基座集線器:核心大腦,內含電源、感測器與計算單元
- 車輪與轉向模組:適應室內外移動需求
- 關節模組:打造靈活的手臂與操作能力
- 被動連桿模組:延展長度、調整高度
- 末端工具:電鑽、噴塗器、打磨器、主動/被動夾具等
整體規格也相當驚人:
- 可全向移動、通過狹窄通道
- 能搬運 200 公斤 材料
- 移動速度達 6–8 km/h,與人類步行相當
- 手臂酬載 10–25 公斤,可拓展到更重應用
- 工作範圍涵蓋 0–3 公尺 高度
這使得 CONCERT 既能在地面搬運,也能鑽高牆、粉刷、打磨,成為工地上的萬能助手。
CONCERT 的「大腦」:智慧軟體架構
若說硬體是「身體」,那麼軟體就是 CONCERT 的靈魂。它透過 自動拓撲識別與模型重建,讓組裝後的機器人能立即辨識形態並開始工作。
最厲害的是,整個重配置過程只要 10 分鐘!軟體自動生成 URDF 與 SRDF 檔案,讓控制系統立即上線。這意味著今天它是高牆打磨工,明天立刻就能變成搬運工。
基於 XBot2 中介軟體,CONCERT 還能:
- 整合 BIM 模型 → 從建築資訊直接指定任務點
- 自主導航 → 自動避障、路徑規劃
- 精準鑽孔 → 結合視覺伺服,誤差降到接近零
- 協作搬運 → 提供跟隨、教學、自主三種模式
- 語音操控 → 「Hey CONCERT, Teaching!」即可指令
實戰驗證:從工地實測到未來展望
在真實工地中,CONCERT 已完成:
- 鑽孔 → 能依點雲、BIM 模型或標記自動生成孔位
- 噴塗與打磨 → 均勻噴塗、精準保持作用力,實現專業施工
雖然測試中也發現長鏈模組可能導致誤差,但研究團隊已著手開發自動校正機制,未來更將導入雙臂協作、形態自動優化等新功能。
結語:建築業智慧化的未來
CONCERT 展現了模組化機器人的無限潛力。它能:
- 解決勞力短缺
- 提升工地安全
- 提高施工效率與品質
未來的智慧工地,不再只是工人與傳統工具,而是人類與「變形金剛式機器人」並肩作戰的世界。
感謝大家收看 Mech Muse 的深度專欄!
#CONCERT #模組化機器人 #工地自動化 #建築科技 #未來建築 #機器人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