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當代建築演繹:機械、數位、生態到人工智慧的設計思考》談建築的典範轉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raw-image



  本書作者東海建築邱浩修老師,專長為建築設計、當代建築評論、實虛共構互動空間設計、參數設計與數位構築。很高興在AI逐漸興盛的今天,邱浩修老師為我們整理了機械、數位、生態到人工智慧下建築的發展過程,並提供反思該建築的限制與未來發展的可能。


  「建築產業在這個充滿變動的科技時代走向何方?又如何重新定位與自然環境的關係?本書嘗試疏理科技如何影響當代建築演化的創新觀點和知識體系,探究科技文化與自然觀點交織與辯證的時代演繹,企圖歸納與匯聚一個可以作為未來建築與環境發展的設計論述,作為當代建築師探究時代精神的思想參照。」本書試圖釐清何謂當代建築的典範;即建築作為人與自然的中介,隨著數位化、參數化、AI化的發展,是否改變前典範對建築的思考,而有新典範的可能。然而,何謂建築典範?


  「機械社會以『移動文化』為典範的時代精神」、「如何重新定義與建構建築在人類社會生產、生活與生態之間的流動網絡的新內涵與新秩序,從而趨近這個信息時代的空間精神與建築典範,成為當代建築歷史發展的必然提問」、「建築從生產轉向生態的典範移轉」、「當代建築的結構工程實務從『類型學』轉換到『拓墣學』典範,趨近無窮盡的多樣自然型態設計風格...提供了關鍵且系統化的思想本體論和工具方法論」、「當代建築設計的核心已經轉向『形式追隨(能量)演效』的新典範」「『形式追隨功能』的設計典範,轉變為主動以『形式調節能量』為設計典範的系統與秩序」


  由此可知,本書至少區分了五種建築不同面向的典範,一種為工業革命後受藝術立體主義表現法影響的現代建築移動文化典範;一種為信息、資訊時代的空間精神與建築典範;一種為因氣候變遷發展適應性與韌性之永續環境的生態典範;一種為結構設計的拓樸學典範;一種為永續環境下保持高效能能量轉換平衡與適應性的形隨能量典範。然而,建築典範及其發展是否符合孔恩(Thomas Kuhn, 1922—1996)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中提出的「科學典範」及「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


  孔恩認為,科學典範的發展為:前典範時期→確立典範時期→常態科學時期→科學革命→前典範時期...以此循環發展;即從前典範時期:原先科學的典範出現了一些異常現象、危機等無法以現有典範解釋、消納的部分,並使得現存典範很少成為科學家創建新理論之動機或出發點,其細節必須待典範理論更為精煉之後才能了解;確立典範時期:新典範留有許多問題,成為科學家研究解決的對象,並且成為科學團體共同的典範,使此門科學研究趨於專業化;常態科學時期:基於「科學社群知道這個世界像什麼樣子,而且絕不會錯」這一假設成立並在其基礎上進行科學研究;科學革命:查覺到異常現象,並分辨、了解異常現象,最後發生典範所規定的範疇與程序的變遷,產生下一個前典範時期。而典範與典範間的關係為,不具累積性的、非線性的、不可共量性的(不可比較),因為典範與典範之間的基礎不同、理論與理論的假設(假說)不同。


  建築典範不同於科學典範,除建築「未有大一統的解釋」外,如:後現代建築出現,現代建築並未消失;信息空間的出現,非信息(無網路)空間並未消失;生態導向建築出現,生產導向的建築並未消失;拓墣學的建築出現,類型學的建築並未消失;能量平衡的建築出現,耗能的建築並未消失。更在於建築「沒有理論」,或者說沒有如同科學般嚴謹的理論。科學理論為提出假說→設計實驗→觀察現象→歸納結果,若實驗結果與假說不符,再回頭修正假說,重複實驗過程,直到假說與實驗結果相符。然而,建築理論不管是由建築師、建築評論家、理論家或建築史學家提出,皆是先有建築才有理論。且建築理論並未有假說及實驗的過程,更無法重複驗證(世上沒有兩棟一模一樣的建築,包含其中的人與自然)。故建築理論並非科學理論,而是藉由理性論證而讓人理解的理論。然而,建築理論間是什麼樣的關係?


  建築圈常以「某某主義」、「某某風格」、「某某建築」談論、設計建築,背後反映的正是某種建築理論與價值。如:現代主義建築、解構主義建築、代謝派建築、有機建築、哥德式建築、巴洛克式建築、折衷主義建築。差別在於,理論間側重的點各不相同,如:著重比例對稱、著重裝飾線條、著重環境永續的關係、著重自由平面立面、著重堅固實用美觀、著重斷裂傾斜的形式。然而,建築理論不僅反映當時人們如何看待建築,更在於如何思考建築;即建築理論的本質在「思考」而非「建築」。如:因為混凝土材料的發明,而有了思考建築更流動性和透明度的可能;或因為科技發展的參數化、數位化、人工智慧化,而有了思考其與建築、自然與人的關係。


  思考、理性思考,試圖找出最基礎與最究極答案的便是「哲學」。哲學具有普遍性與必然性,作為思考典範的哲學,是否影響建築典範?德國當代哲學家許內德巴赫(Herbert Schnädelbach, 1936- )提出西方哲學的三個典範;從古希臘哲學的本體論哲學(形上學),轉移至笛卡兒的意識哲學,再轉移至維根斯坦的語言哲學。本體論哲學典範時期:試圖提出認識自然、解釋萬物的普遍法則,如:柏拉圖認為先有超感官經驗的「理型」才有經驗、認識事物的可能。亞里斯多德則認為不需理型,透過感官經驗即可認識事物;意識哲學典範時期:本體論哲學預設事物存在並且可被認識,意識哲學則從懷疑論開始,確立知識的有效性,如:笛卡兒提出「我思,故我在」;真理不再訴諸上帝的啟示,而是透過自我思辨及論證,確立主體哲學、意識哲學;語言哲學典範時期:從「我可以知道什麼?」轉向「我可以理解什麼?」哲學從理論轉向活動、從探討知識的可能性條件轉向探討構成知識的語句是否有意義的問題,如:維根斯坦認為語言是思想的媒介及外在表達;將釐清思想,等同於釐清語言。然而,何謂本體論建築學?意識建築學?及語言建築學?


  本體論建築學;即建築的形上學、宇宙論。建築作為體現自然的一部分,與身體類比、與宇宙和諧合一,如:埃及金字塔、羅馬萬神殿、雅典衛城。並由工匠負責興建,各類建築有固定的形式及材料,具有一致性與連貫性,如:結構與形式合一、形隨機能。


  意識建築學;即從以「神」(宇宙)為中心轉向以「人」為中心。現代性、工業革命後,讓建築可透過「理性」具有的普遍性,不需預設一個「超越者」作為建築判斷依據。建築不再追求一致性與連貫性,而是因著不同的建築師,及工業化、新材料的發明(鋼構、混凝土),產生不同的概念、風格、類型、理論,如:形式與結構脫離、機能隨形、柯比意的「居住機器論」、萊特與黑林的「有機建築論」。


  語言建築學;即從建築的可能性條件(理論)轉向建築的意義(實踐)。如:本書以卡爾維諾《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中,歸納其所預見的五個「後工業科技時代的文學價值與特性」:分別為輕、跨、準、顯、繁,類比於當代數位化下建築語言的敘事特徵。先不論類比是否恰當(AI語法是否具可翻譯性),建築與語言的關係在於,兩者同樣具「能指」(形象)與「所指」(概念)的結構,並承載著思想,透過思考賦予意義。


  哲學的典範與典範之間,並非不可共量的,而是環環相扣的;當代哲學圈依然在研究本體論哲學、意識哲學或語言哲學。典範的發展開闊了思想的深度與界限,透過持續與新舊典範的對話,提供思考人類面對當代問題的可能解答。同理,建築的典範作為思考建築的理論,典範間的關係亦是環環相扣的;其本質不在於是否符合堅固、實用、美觀,而是物質表象底下的「思考」。回到本書試圖釐清的當代建築的典範,即機械、數位、生態到人工智慧(AI)是否有產生新的建築思考?是否有提供思考人類面對當代建築問題的可能解答?


  「1920年代之後的生產模矩化、電腦輔助設計cad、參數式設計到人工智慧的相繼出現,使建築發展從工藝到工業化、再從大量生產到大量客製化。」


  機械、數位、生態到人工智慧(AI),對比過去的設計的工具,具有以下特性:1. 系統整合性:利用快速、即時、多工的計算能力,解決了複雜系統間整合的問題,如: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2. 能量效率性:透過資訊視覺化、數據化,將看不見的氣候現象和能量狀態被看見,讓傳統風水科學化;藉由數位化調控更多環境因子,設計更節能減碳與舒適的建築,如:將每個功能空間依據使用強度找出不同的溫度需求,透過「基因演算法」(evolutionary algorithm)生成不同建築元素(開口、遮陽、樓板、隔間等),找出最舒適與空調低能耗的設計形式;3. 空間影像性:無所不在行動智慧裝置,削弱了空間與影像的界線;即只要打開網路,任何地點都可以是開會的會議室、看戲劇的客廳、聊天的臥室、或學習食譜的廚房。空間與空間之間的界線變得模糊,都成了逐手機、網路而居移動的「遊牧場域空間」(nomad space)。然而,當代數位化、人工智慧化有改變對建築的思考嗎?


  賽西爾・包曼(Cecil Balmaond, 1943-)批評當今諸多以數位方法來創造形式的建築:「許多所謂自由形體的設計方案,其實被結構牢牢地禁錮著。其形式的“自由”只停留在繪製出的形狀上,其輪廓不存在任何意義,...只將力氣花在製造自由形體,而忘記其內在的意義。」


  本書亦提到:「科技致使今日的建築師能夠通過參數化更精準地掌握物質、形式與能量流動的理性效能關係,但是否也剝奪了人類社會精神與物質、空間與自然之間直觀而賦想像的感性連結?而招致建築終將脫離社會性功能的本質。」


  當我們理解建築典範間的關係,便可清楚知道,數位化、人工智慧化建築,並不會真的取代傳統建築,如:網路新聞並未取代報紙、手機並未取代相機、AR與VR並未取代真實、電繪並未取代手繪、數位模型並未取代實體模型。或許數位化、人工智慧化會逐漸成為建築思考與生產的主流。然而,並不會取代人類的原因在於,仍需要由人的「思考」篩選數據比重、造型、及詮釋,且並非所有自然、人皆可被數據化,及數據化僅依循過去的數據與模式,難以根本上的進化。人依然會追求建築中不可量化、數據化的情感與意義,不只是因為人是追尋意義的動物,更在於人會持續思考建築。


  綜上,雖然目前,數位化、人工智慧化建築,尚未對空間生產之概念、設計、營造到使用造成結構性的改變,且在規模、成本和耐久性等方面尚不適用於日常住宅建造。然而,如同本書所言:「從設計創新與建築本質的角度來看,現在處於前AI初期。」數位化、人工智慧化建築思考的發展,同樣是先有建築才有理論,且是非線性的發展;即新與舊、過去與當代仍不斷在辯證。待更多數位化、人工智慧化建築的出現與思考,才有建築典範轉移的可能。

2023/8/9

avatar-img
49會員
578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辯證人生 的其他內容
  昨天從早上9:30評到晚上7:30,共10小時,10位同學,中間40分鐘吃午餐&參觀系館旁的茶屋,早上下午各一杯咖啡。與十年前不同的是,外評老師變多了(我這場有七位,當時只有三位);將設計一比一實作的作品變多了(十件中有三件);都市尺度的設計變多了(十件中有四件)。相同的是,一個人做一件
  又到了畢業評圖的季節,看了網路上近三年「IEAGD建築系畢業設計國際展覽」的大評圖,評圖委員不乏非建築科班出身的業界人士,說好聽是跨領域的交流,卻恰恰反應出建築評圖的「無效性」。效果跟《解答之書》差不多,即各取所需;委員取他認為重要的討論、給意見,學生取他認為有用的意見或他理解的部分回應
1. 《政府採購法》1998年施行,其原型為「政府採購協定」(Agreement on Government Procurement,簡稱GPA)。 2. GPA係規範政府採購權利義務之國際框架,目的係降低對國內產品及供應商的保護,減少對外國產品及供應商的歧視,增加透明度以及建立磋商、
1. 法的位階:憲法>法律(民法、政府採購法)>法規命令(政府採購法施行細則)>行政規則(契約範本)。 2. 契約是否可不依物價指數變動情形調整工程款?依據民法第227-2條規定之情勢變更,需「強制」物調,不管契約是否勾選。 3. 契約是否一定要以書面為之?口頭承諾亦為一種有效之
  結構是建築系的必修課程,更是公務員高考建築工程或建築師高考之必考科目。以筆者大學時的必選修為例,結構相關課程就有八學分,其中必修六學分為「應用力學」、「材料力學」與「結構學」、選修兩學分為「建築結構與造型」。有此可知結構之重要性,然而,以去年(111)的建築師高考為例,「建築結構」一科及
  「建築史提供一種避免武斷的方式,不是在讀歷史書並從中找出最美的一部分,是試圖弄清楚不同元素之間的理性連接,哪些元素是形成連接的必要條件。原始的建築學,真實的建築學,原始小屋的建築學原理是骨骼,它的光線和裝飾都直接源於構造上的必要元素。」-Jacqueline Gargus   何謂
  昨天從早上9:30評到晚上7:30,共10小時,10位同學,中間40分鐘吃午餐&參觀系館旁的茶屋,早上下午各一杯咖啡。與十年前不同的是,外評老師變多了(我這場有七位,當時只有三位);將設計一比一實作的作品變多了(十件中有三件);都市尺度的設計變多了(十件中有四件)。相同的是,一個人做一件
  又到了畢業評圖的季節,看了網路上近三年「IEAGD建築系畢業設計國際展覽」的大評圖,評圖委員不乏非建築科班出身的業界人士,說好聽是跨領域的交流,卻恰恰反應出建築評圖的「無效性」。效果跟《解答之書》差不多,即各取所需;委員取他認為重要的討論、給意見,學生取他認為有用的意見或他理解的部分回應
1. 《政府採購法》1998年施行,其原型為「政府採購協定」(Agreement on Government Procurement,簡稱GPA)。 2. GPA係規範政府採購權利義務之國際框架,目的係降低對國內產品及供應商的保護,減少對外國產品及供應商的歧視,增加透明度以及建立磋商、
1. 法的位階:憲法>法律(民法、政府採購法)>法規命令(政府採購法施行細則)>行政規則(契約範本)。 2. 契約是否可不依物價指數變動情形調整工程款?依據民法第227-2條規定之情勢變更,需「強制」物調,不管契約是否勾選。 3. 契約是否一定要以書面為之?口頭承諾亦為一種有效之
  結構是建築系的必修課程,更是公務員高考建築工程或建築師高考之必考科目。以筆者大學時的必選修為例,結構相關課程就有八學分,其中必修六學分為「應用力學」、「材料力學」與「結構學」、選修兩學分為「建築結構與造型」。有此可知結構之重要性,然而,以去年(111)的建築師高考為例,「建築結構」一科及
  「建築史提供一種避免武斷的方式,不是在讀歷史書並從中找出最美的一部分,是試圖弄清楚不同元素之間的理性連接,哪些元素是形成連接的必要條件。原始的建築學,真實的建築學,原始小屋的建築學原理是骨骼,它的光線和裝飾都直接源於構造上的必要元素。」-Jacqueline Gargus   何謂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為普及智慧化居住空間應用,在科技計畫的支持下致力於智慧建築產業研究與推動,持續關注國內建築AIoT技術的應用趨勢。藉由數位科技的跨域整合,達到居住空間的智慧轉型、促進AIoT相關產業的蓬勃發展、與提升國民生活品質,多年來透過辦理「創意狂想巢向未來」智慧化居住空間創意競賽,發掘建築空間
Thumbnail
2024/5/5我參加了臺灣國際建築•建材•廚具空間設計展,這次展覽主要呈現建築設計領域在全球暖化、人口結構變化以及人工智慧科技等趨勢下的新發展方向,以五大概念引領未來生活空間設計,展示臺北城市的創意設計能量。
Thumbnail
設計與工程的執行受到許多外因介入影響,如財務、勢力、認知、地位、亦或是另一種無知而再也不能像過去般單純!
Thumbnail
AI技術的發展如日中天,但也引發了許多道德與創作者權益的議題。從初期到現在的變化,AI的發展對創作者而言是一大挑戰,無論是哪種AI使用者,AI的出現,不代表我們要放棄思考。
Thumbnail
數位化時代中,人工智能(AI)已成為推動創新和進步的關鍵力量。本文探討AI的現狀、挑戰以及未來可能性,並提出負責任地發展和使用AI的思考。
Thumbnail
建築3D圖固然能夠取代許多傳統圖說。值得多加利用!
Thumbnail
隨著科技不斷進步,智能家居技術正日益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這種趨勢不僅影響了我們的家居生活,還對現代網站開發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文將深入探討智能家居與現代網站開發之間的聯繫,並預測未來的趨勢。
Thumbnail
【建伸智慧綠建築以創新、誠信、服務為宗旨,致力提供最好的專業服務,使每棟建築都能展現智慧綠色革命(圖/建伸智慧綠建築提供)】 【李婉如/ 報導】全球碳排放量,約40%由建築產業所貢獻,在世界高度環保意識倡導下,全球已有130多個國家提出「2050淨零排放」的宣示與行動,面對趨勢的演變,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為普及智慧化居住空間應用,在科技計畫的支持下致力於智慧建築產業研究與推動,持續關注國內建築AIoT技術的應用趨勢。藉由數位科技的跨域整合,達到居住空間的智慧轉型、促進AIoT相關產業的蓬勃發展、與提升國民生活品質,多年來透過辦理「創意狂想巢向未來」智慧化居住空間創意競賽,發掘建築空間
Thumbnail
2024/5/5我參加了臺灣國際建築•建材•廚具空間設計展,這次展覽主要呈現建築設計領域在全球暖化、人口結構變化以及人工智慧科技等趨勢下的新發展方向,以五大概念引領未來生活空間設計,展示臺北城市的創意設計能量。
Thumbnail
設計與工程的執行受到許多外因介入影響,如財務、勢力、認知、地位、亦或是另一種無知而再也不能像過去般單純!
Thumbnail
AI技術的發展如日中天,但也引發了許多道德與創作者權益的議題。從初期到現在的變化,AI的發展對創作者而言是一大挑戰,無論是哪種AI使用者,AI的出現,不代表我們要放棄思考。
Thumbnail
數位化時代中,人工智能(AI)已成為推動創新和進步的關鍵力量。本文探討AI的現狀、挑戰以及未來可能性,並提出負責任地發展和使用AI的思考。
Thumbnail
建築3D圖固然能夠取代許多傳統圖說。值得多加利用!
Thumbnail
隨著科技不斷進步,智能家居技術正日益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這種趨勢不僅影響了我們的家居生活,還對現代網站開發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文將深入探討智能家居與現代網站開發之間的聯繫,並預測未來的趨勢。
Thumbnail
【建伸智慧綠建築以創新、誠信、服務為宗旨,致力提供最好的專業服務,使每棟建築都能展現智慧綠色革命(圖/建伸智慧綠建築提供)】 【李婉如/ 報導】全球碳排放量,約40%由建築產業所貢獻,在世界高度環保意識倡導下,全球已有130多個國家提出「2050淨零排放」的宣示與行動,面對趨勢的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