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聚落的故事
紅毛港曾是高雄著名的漁村,從清治末期逐漸形成,日治時期被劃為「海汕庄」。
戰後再分為五個里:海澄、海昌、海豐、海原、海城。這些里名都帶著「海」,就像一種血脈,提醒著村民與大海相依的生活。
這裡以烏魚和蝦苗聞名,被稱為「烏魚的故鄉」、「蝦仔街」。每到烏魚季,村落裡家家戶戶忙著剖魚、製作烏魚子。孩童在門口嬉鬧,大人則補網、曬魚,日子在鹹鹹的風裡緊緊縫合。
遷村的開始
1967 年,高雄港第六貨櫃中心計畫啟動,紅毛港被劃為限建區。此後的幾十年,村民無法新建房屋,只能在等待與無奈中度日。直到 2007 年,多數居民陸續搬離,老屋拆除,土地交還給工業開發。
村裡的廟宇,也跟著居民一起遷徙。飛鳳宮、濟天宮、朝鳳寺……這些香火與木雕,承載的不只是信仰,更是村民最後的精神寄託。
紅毛港,養育我長大的故鄉。
我常想,這些風景都被拆走了,還能留住什麼?
黑沙的溫度、烤地瓜的甜、防波堤邊那一條被夕陽染金的水路。
我把記憶中的故事縫在一起,像媽媽在腳踏裁縫機前,一針一線,把舊布改成新衣。
紅毛港已經不在地圖上了,希望它在我的文字裡存在著。
也許你也有一塊土地、一間老屋、一個童年風景,在時間的浪裡消失了。
如果你願意,請在這裡留下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