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82:《為什麼再努力,都覺得自己不夠好?當自我價值被「成就」綁架…》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一、凌晨三點的螢光幕

凌晨三點,城市早已沉睡,唯有高樓某層的燈還亮著。王志軒盯著螢幕,眼睛乾澀,手指仍在鍵盤上飛快敲擊。文件的最後幾頁,游標閃爍,他告訴自己:「再撐一下,這份報告就能完成。」

桌上擺著已涼透的咖啡,濃重的苦味殘留在口腔,混雜著胃裡的灼燒感。他揉了揉太陽穴,腦中依稀回放著下午主管的那句話——

「這份專案對公司很重要,你一定可以搞定的,我們就靠你了。」

語氣裡沒有明言「加班」,卻帶著不容拒絕的期待。

志軒明白:這是信任,也是壓力。

raw-image


窗外,雨絲拍打著玻璃。他想起今晚太太傳來的訊息:「小寶睡了,今天一直問你什麼時候回家。」訊息旁還有孩子稚嫩的畫像——一個拿著氣球的小人,旁邊歪歪扭扭寫著「爸爸」。

志軒心頭一震,隨即又低下頭繼續修改資料。他心想:「等這個專案過去,就能好好陪他們。」然而,這句話他已經重複了太多次。


二、努力的起點:來自恐懼的動力

志軒的努力,不是從職場才開始,而是從學生時代就種下了。

他出生在一個普通家庭,父親是工廠技術員,母親做小生意。記憶裡,父親常對他說:「要出人頭地,只有靠讀書。別像我這樣,一輩子抬不起頭。」

那句話,像一根針,深深扎在少年的心裡。於是他拚命讀書,熬夜做題,考上大學後,又拼命實習、找機會。一路走來,他養成了一個習慣——不能輸,不能停

剛進職場時,他以驚人的拼勁迅速脫穎而出。老闆稱讚他「年輕有為」,同事敬佩他「肯拼敢衝」。他表面上笑著說「還好」,心裡卻暗自下定決心:一定要更努力,不能讓人失望。

只是,他沒察覺,這股動力的背後,其實不是熱情,而是恐懼——害怕輸、害怕辜負、害怕不被需要。


三、當努力變成過度:永遠填不滿的黑洞

「志軒,這份客戶簡報能再精緻一點嗎?」主管在例會上語氣隨意。

他立刻點頭:「沒問題!」

雖然明知文件已經足夠完整,他還是回到座位,花三小時加上動畫效果與額外數據。結果簡報順利過關,客戶誇讚專業,主管對他豎起大拇指:「果然靠得住!」

掌聲與讚美像一種毒藥,讓他更加沉迷。他習慣了用過度付出換取肯定,卻漸漸失去了「夠了」的界線。

raw-image


有一次,他因為幫團隊填補進度,連續熬夜三天。第四天清晨,他在浴室裡昏倒,頭重重撞上洗手台。送醫急救後,醫生嚴肅地說:「你是嚴重過勞,再這樣下去,心臟可能撐不住。」

然而,休養一週後,他又回到公司。當同事勸他「慢一點沒關係」時,他笑著搖頭:「不努力,怎麼對得起大家?」


四、關係的裂縫:努力到忘了初心

raw-image

某個週末,妻子林雨柔帶著孩子在公園放風箏。小寶拉著媽媽的手問:「為什麼爸爸又不來?」雨柔沉默,眼神落寞。

晚上,志軒回家,滿身疲憊。桌上放著冷掉的飯菜。雨柔壓抑許久的情緒終於爆發:「你知道你多久沒陪孩子了嗎?生日那天你說要加班,現在連週末都不見人影!」

志軒愣住,語氣急促:「我這是為了我們的未來!再忍一忍,等我升上主管,一切都會好。」

「可你知道嗎?」雨柔眼淚奪眶,「孩子要的不是你升職的未來,是現在就能陪在他身邊的爸爸。」

這句話如同重錘,敲擊在他心頭。他沉默很久,卻依舊沒有改變行程。因為在他心底,那股聲音仍在吶喊:要努力,不然一切都會崩塌。


五、過度努力的心理陷阱

心理學家將志軒這樣的狀態稱為 「過度努力症候群」。它的本質是一種內在的自我綁架——

  1. 價值感來自外界肯定:沒有被讚美,就懷疑自己不夠好。
  2. 努力成為自我保護:避免被批評,唯有先加倍付出。
  3. 恐懼取代熱情:不是因為喜歡才努力,而是因為害怕失敗。

這種模式會讓人看似勤奮,實則逐漸掏空自己,甚至讓人忘記初衷。


六、轉折:一次崩潰的會議

那天,公司召開重要專案檢討會。志軒已經連續加班兩週,眼睛布滿血絲。

主管開口:「這次專案雖然完成了,但還有很多細節需要改善。志軒,下次要更細心。」

聽到這句話,他的心徹底崩潰。那一瞬間,他感到所有的努力都被否定,眼淚差點奪眶。他強忍著,卻感到胸口沉重,呼吸急促,額頭冒汗。

散會後,他一個人走到廁所,對著鏡子看見憔悴的自己。他忽然問:「我到底在拼什麼?為什麼努力永遠不夠?」


七、學會「適度」:從燃燒到調和

後來,經朋友介紹,他開始參加心理諮商。在一次會談中,心理師問他:「如果努力只是讓你耗盡,而不是帶來成就,你還要繼續嗎?」

志軒沉默良久,才低聲說:「不想。但我不知道怎麼停下來。」

心理師提醒他:「努力應該是選擇,而不是枷鎖。你需要的不是放棄努力,而是學會『適度』。

這句話像一道光,照進他心底。他開始練習:

  • 設定「努力界線」,到時間就停下。
  • 學會對不合理的期待說「不」。
  • 把陪伴家人的時間,視為與工作同等重要的「任務」。

剛開始很難,但每一次堅持,他都感受到新的力量。


八、真實的努力:為了愛,而不是恐懼

幾個月後,志軒嘗試調整步伐。他不再通宵加班,而是把任務拆分,留一些空白給生活。

raw-image


某天晚上,他陪小寶在客廳拼積木。孩子抬起頭,開心地喊:「爸爸,你陪我了!」那一刻,他眼眶發熱。原來,努力最真實的意義,不是加班到天亮,而是在重要的人需要你時,你能在場

他明白了:努力不是錯,錯的是讓努力變成唯一的價值來源。真正的努力,應該帶來成長與愛,而不是孤獨與耗竭。

精選金句

  1. 「努力應該是選擇,而不是枷鎖。」
  2. 「過度努力的人,不是因為熱情,而是因為恐懼。」
  3. 「努力到忘記初心,是最殘酷的自我消耗。」
  4. 「真正的努力,不是燃燒殆盡,而是能長久照亮。」
  5. 「孩子要的不是你升職的未來,而是現在就能陪伴的你。」
  6. 「過度努力,是把自己困在別人的期待裡。」
  7. 「適度努力,才是能與生活和解的力量。」
  8. 「努力不是犧牲,而是創造價值。」
  9. 「最值得努力的事,是守護心裡最重要的人。」
  10. 「停下來,不是失敗,而是為了走得更遠。」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lan大叔的職場真心話
26會員
260內容數
我是 Alan大叔,熱愛閱讀與寫作,樂於分享心得與見解。在職場打滾多年,我以真誠的筆觸記錄所見所聞,提供實用的經驗與建議,幫助讀者在職場少走冤枉路。閒暇時,我喜歡透過攝影捕捉生活的美好,也熱愛騎單車享受自由與探索的樂趣。寫作對我而言不只是分享,更是一種與世界交流的方式,期待透過文字與更多人產生共鳴,一起成長、前行!
2025/08/28
每天,我們都在工作中戴上情緒的面具,對老闆微笑、對客戶忍耐,內心卻疲憊不堪。本篇以故事揭示「情緒勞動」的隱形壓力,以及如何透過淺層與深層兩種情緒演出方式找到調適之道,將情緒勞動轉化為有意義的成長契機。
Thumbnail
2025/08/28
每天,我們都在工作中戴上情緒的面具,對老闆微笑、對客戶忍耐,內心卻疲憊不堪。本篇以故事揭示「情緒勞動」的隱形壓力,以及如何透過淺層與深層兩種情緒演出方式找到調適之道,將情緒勞動轉化為有意義的成長契機。
Thumbnail
2025/08/26
新人第一週就想離職?這不是個人問題,而是世代之間的深層鴻溝。李河泉老師用二十多年跨界經驗,揭示「帶心」才是管理的核心:先認同,再融入,最後調整;降低權力,提升影響力。本篇專欄帶你走進案例、心理與真實職場,理解如何在黃金72小時留住人才,如何在變動的時代真正帶領人心。
Thumbnail
2025/08/26
新人第一週就想離職?這不是個人問題,而是世代之間的深層鴻溝。李河泉老師用二十多年跨界經驗,揭示「帶心」才是管理的核心:先認同,再融入,最後調整;降低權力,提升影響力。本篇專欄帶你走進案例、心理與真實職場,理解如何在黃金72小時留住人才,如何在變動的時代真正帶領人心。
Thumbnail
2025/08/26
當成就成為枷鎖,當努力換來的只是更多質疑,我們該如何停止與自己的拉扯?這是一場關於「內耗」的深度對話。透過敏迪與周慕姿的真實故事,我們看見了內耗的根源,也學會了轉化的可能。讀完這篇文章,你或許會發現──原來我們都可以在自我懷疑裡,找到屬於自己的光。
Thumbnail
2025/08/26
當成就成為枷鎖,當努力換來的只是更多質疑,我們該如何停止與自己的拉扯?這是一場關於「內耗」的深度對話。透過敏迪與周慕姿的真實故事,我們看見了內耗的根源,也學會了轉化的可能。讀完這篇文章,你或許會發現──原來我們都可以在自我懷疑裡,找到屬於自己的光。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