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的金融大樓裡,年輕的新人正小心翼翼地走進辦公室。心中滿是期待,也帶著隱隱的不安。三天後,他卻可能悄悄收拾桌上的文具,像未曾來過一樣,頭也不回地離去。
這樣的情境,在無數企業裡不斷上演。為什麼年輕人第一週就想離職?李河泉老師,用他二十多年橫跨銀行業、教學界與顧問界的經驗,給出了深刻的答案:真正的管理,不是帶人,而是帶心。

一、從法律到銀行,再到講師的轉身
李河泉大學念的是法律,卻在畢業後一腳踏入金融業。從基層做起,他歷經催收、法務、合規,卻偏偏最喜歡「業務」與「客戶服務」——因為他看到人心的力量。有一次,主管把一個「問題案件」丟給他,要他寫報告。那是一個必然「會出事」的陷阱題。年輕的他心裡掙扎:寫了會惹麻煩,不寫一樣會有麻煩。這是一個進退兩難的局面。
後來,一位法官學長給了他六個字:「寫得慢,寫得爛。」
於是,他把一週的工作拖到三週,報告裡甚至寫上「風光明媚,鳥語花香」這樣似是而非的詞句。最後,主管受不了,索性把案件轉給別人。
李河泉笑著回憶:「逃走是本能,解決才是本事。」
這段「灰色」的歷練,讓他學會了一種生存智慧:在艱難的環境中,找到縫隙,活下來。
二、世代的鴻溝:三個不同
隨著角色轉換,他開始帶領上千人的團隊,後來又成為上市公司、跨國企業爭相邀請的管理講師。他最深的觀察是:不同世代之間,有三個巨大的落差。
- 工作態度的不同
- 老一輩的態度:配合上級期待。
- 年輕世代的態度:做自己,打造個人品牌。
- 工作目的的不同
- 老一輩:養家活口。
- 年輕世代:自我實現。
- 工作動機的不同
- 老一輩:先問「我能為公司做什麼?」
- 年輕世代:先問「公司能給我什麼?」
這三個不同,形塑了職場裡最常見的張力。老闆抱怨「新人沒責任感」,新人則感嘆「公司不懂我」。衝突就在這裡悄然發生。

三、黃金 72 小時:新人觀察期
李河泉提出一個關鍵觀點:報到後的前三天,是新人決定去留的黃金時間。
老一輩進公司,第一週想著如何融入、學習規章;新世代卻在觀察:
- 主管講話的態度怎樣?
- 同事氣氛融不融洽?
- 公司文化是不是自己要的?
甚至有人「中午吃完便當,就再也沒回來」。
因此,企業若要留住人才,必須在這黃金 72 小時裡,展現「這是一個值得留下的地方」。不是靠口號,而是靠氛圍與真心。
四、管理的心法:先認同,再融入,才調整
很多主管第一反應是「要求、壓力、命令」。但這在新世代面前,往往失效。李河泉強調:
- 先認同:接受這就是現實,環境不會回到從前。
- 再融入:理解他們的語言、價值與習慣。
- 最後調整:逐步影響,帶出改變。
他用一句話總結:
「降低權力,提升影響力。」
權力只能逼人,影響力才能留人。

五、家庭的影子:職場中的人心映照
為什麼有些新人上班會打招呼,有些卻連眼神交流都沒有?
李河泉觀察:
- 在家裡會跟父母說「早安」的小孩,進公司也多半會向主管問好。
- 在家裡沉默不語的孩子,進公司往往也冷淡。
「長大後的態度,就是小時候的教養。」
家庭規範,悄悄影響著職場表現。這提醒主管:面試時,不妨聊聊家庭互動,往往能看見深層的價值觀。
六、帶心不討好:花錢、花時間,更要花心思
帶心,不是討好。不是請吃飯、發獎金就能解決,而是三件事:
- 花時間 —— 陪伴、傾聽,建立信任。
- 花錢 —— 提供必要的資源與支持。
- 花心思 —— 真正理解他們在乎什麼,把公司目標與個人目標對接。
他提醒老闆們:權利與義務要對等。
當年輕人要求更多權利時,主管也要勇敢提出對應的責任。這才是成熟的合作。

七、跨世代共處:一場長遠的修行
李河泉形容,管理就像是一場「慢性病的療程」。不能期待兩三小時的課程就改變一切,而是要長期、持續地練習。
帶心,是一種日復一日的修行。
它需要放下身段,用影響力感染人,用態度引導人。
「人若有退路,誰會往前進?」
這句話不只適用於創業者,也適用於每一位主管。只有不斷逼自己成長,才可能在變動的時代,真正帶領一群人走得更遠。
🌟 精選金句
- 逃走是本能,解決才是本事。
- 做自己,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而是找到最強項並發揮到極致。
- 報到黃金 72 小時,決定新人留下還是離開。
- 先認同,再融入,才調整。
- 降低權力,提升影響力。
- 長大後的態度,就是小時候的教養。
- 帶心不是討好,而是花時間、花錢,更要花心思。
- 權利與義務,必須對等。
- 人若有退路,誰會往前進。
- 白天越光鮮亮麗的人,晚上往往越淒涼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