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耗的暗夜裡,她們學會看見自己的光
清晨的錄音室裡,陽光從半掩的百葉窗縫隙灑進來,落在一張張堆滿筆記與稿紙的桌面。敏迪端著咖啡,卻怎麼樣也提不起精神。她對自己低聲嘟囔:「救救我,我真的是個嚴重的內耗仔。」
這句話,像是長久壓抑後的一次爆發。她望向對面的周慕姿──那位寫下《情緒勒索》的心理師,也是許多人心中的心靈導師。慕姿的眼神溫柔卻堅定,似乎早已習慣面對這樣的求救訊號。

1. 內耗的日常:當成就變成枷鎖
敏迪回憶起自己的五年。從29歲開始,她幾乎以「不眠不休」換來一篇篇文章與Podcast節目。凌晨兩點還在敲鍵盤,早上八點就得去上班。她曾經相信,這是熱情的火焰。然而四、五年後,熱情燃燒成了灰燼。她開始懷疑:「為什麼我會這麼累?我以前明明做得到的事,現在卻覺得喘不過氣?」
這時,心裡的小惡魔總是立刻現身,冷冷地嘲諷:「你只是懶了吧,你在偷懶。」
而這,正是內耗的真實模樣──當自我懷疑像影子般緊緊相隨。

2. 周慕姿的故事:責任與抗爭的青春
周慕姿並非一路順遂。她的父親負債離去,留下母女二人相依為命。從小,她就知道自己是母親唯一的希望。
「粗心就會被打。」母親嚴格的規定,讓小小的她活在恐懼與責任感之間。考598分回家仍會挨揍,因為那兩分的失誤等於失敗。
然而在淚水與痛楚中,她養成了一種「精準的反抗」:若母親要求前三名,她就考第三;若要拿獎學金,她只拿剛好夠的分數。這是她小心翼翼守住自由的一種方式。
這段經歷,讓她後來在面對來訪者時,能洞察到「責任感背後的掙扎」。她明白,許多人不是不努力,而是被「別人的期待」壓得無法喘息。
3. 內耗的真相:誰在決定我的價值?
「最難的是,我們從來沒有學會自己訂標準。」慕姿的聲音平穩卻帶著力道。
在沒有明確評分標準的工作裡,敏迪常被外界的數字與評論拉扯──收聽率、排名、下載量。這些外在指標,像無形的鞭子,抽打著她。即使做得再多,她依然感到「不夠」。
慕姿提醒她:「你今天的焦慮,關鍵在於這個標準是屬於你自己的,還是別人的。」
這句話像一記重擊。敏迪沉默,心裡湧起一種久違的覺醒。
4. 冒牌者現象:永遠覺得自己不夠好
兩人聊到「冒牌者症候群」時,敏迪幾乎脫口而出:「沒錯,就是我!」
她回想起第一年日曆大賣的震驚:「怎麼可能賣這麼多?這真的是我嗎?」
即便後來有無數讀者支持,她依舊懷疑自己:是不是只是運氣?是不是下一次就會失敗?
慕姿點頭。她也曾在《情緒勒索》爆紅後陷入掙扎。她說:「冒牌者現象,就是你永遠只看見自己的不足,不敢收下別人的肯定。」
對這些人而言,每一次成功都像一場「命懸一線」的賭局,做完鬆一口氣,卻又立刻擔心下一個任務。任務有也焦慮,任務沒有更焦慮。
這種循環,正是內耗最殘酷的枷鎖。
5. 生存策略:討好、對抗、疏遠、高功能
慕姿解釋,在壓力下,每個人會啟動不同的「生存策略」:
- 討好型:急於滿足他人需求,以換取安全。
- 對抗型:先發制人,藉由反擊維護尊嚴。
- 疏遠型:抽離人際,保持距離來保護自己。
- 高功能型:凡事做到最好,讓別人無可挑剔。
敏迪測出自己最接近「高功能型」。她苦笑:「難怪我一直在追趕一個又一個目標,卻從未真正放鬆過。」
慕姿提醒:「這些策略不是錯,而是你小時候最好的生存方式。但長大後,我們要學會新的語言,去面對不同的舞台。」
6. 從內耗到力量:與自己對話
慕姿分享了自己的練習:
當覺得疲憊想休息時,她會對自己說:
「我們就來試試看,休息一天會發生什麼?」
她甚至嘗試過「徹底耍廢」的實驗──連續五天什麼都不做。結果在第六天,她竟然迫不及待想動筆寫文章。
「原來,休息不是墮落,而是能量的儲備。」她說。
敏迪聽得眼睛發亮,彷彿抓住了一條繩索。那是她渴望已久的解答。

7. 走出內耗:擁抱真實的自己
專訪的尾聲,敏迪忽然笑著說:「我好像把我的內耗傳染給聽眾,大家都變成內耗戰隊了。」
慕姿也笑了,卻語氣堅定:「那我們就一起,把這股力量轉化,讓它推著我們往真正想要的方向前進。」
她的眼神,像一盞燈。那一刻,敏迪彷彿真的看見了──
在內耗的暗夜裡,每個人都能學會點亮屬於自己的光。
📌 精選金句
- 「內耗最痛苦的,不是做不到,而是明明想休息,卻被罪惡感追著跑。」
- 「最難的不是努力,而是學會自己訂標準。」
- 「冒牌者現象,就是成功了也不敢收下掌聲。」
- 「生存策略不是錯,而是小時候最好的武器;但長大後,你需要新的語言。」
- 「休息不是墮落,而是能量的儲備。」
- 「真正的內耗,是把力氣花在自我拉扯,而不是走向想要的方向。」
- 「要停止內耗,就要誠實面對:我想要的究竟是自己的期待,還是別人的目光?」
- 「當我們勇敢收下別人的肯定,才有機會建立自己的標準。」
- 「演得太好,就會忘了自己真正需要什麼。」
- 「走出內耗,不是消滅它,而是學會把它轉化成推進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