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會在一天結束時感到很矛盾。
明明從早到晚都沒有閒著,但一回到床上,腦中卻冒出一句話: 「我今天到底完成了什麼?」
那種空洞感很奇怪,彷彿自己整天都在奔跑,卻不知道方向在哪裡。
直到有一天,我開始意識到: 忙碌不等於努力,而努力也不等於真正有價值。
忙碌≠努力
我以前常覺得,只要讓行程排滿,就代表自己很認真。
打開行事曆,課業、打工、聚會、雜事,從早到晚塞得密密麻麻。
可是,當我再仔細看時,卻發現其中有一大半只是「看起來很重要」的事,完成這些事後,卻好像只是在原地踏步。
像是重複檢查一份作業的格式、為了不想冷場而去參加一個沒興趣的聚會、甚至只是滑手機回覆那些「不急」的訊息。
當下可能覺得自己很有存在感,
但這些事,真的讓我更靠近目標了嗎?
努力≠有價值
努力本身很值得肯定,但努力也分方向。
如果方向不對,努力反而可能只是耗損。
舉個例子:
當我花三小時整理資料,卻忽略了真正需要完成的報告主體,最後還是得臨時趕工。表面上我很「努力」,但成果卻沒有因此更好。
我的小覺察:哪些事只是用來「填滿時間」?
後來,我開始嘗試,每天晚上回顧自己今天做的事情,問自己兩個問題:
- 這件事讓我朝哪個目標更近呢?
- 如果不做這件事,我會有什麼損失?
很多時候,答案會讓我驚訝。
原來,有些花了一小時的事情,其實完全不需要存在。 而我真正想做的,反而因為「太忙」被犧牲掉了。
我的方法:讓努力變得有價值
後來,我找到幾個對自己很有用的小方法:
1️⃣ 列出「真正重要的三件事」
每天早上,我會寫下三件「無論如何都要完成」的事。
有時候是課業相關,有時候是和人相處,甚至只是「好好吃一頓飯」。 只要完成這三件,就算今天成功。
2️⃣ 區分「要緊 vs. 重要」
「要緊」的事通常有截止日期,但不一定影響長遠。
「重要」的事可能沒人催,但卻真正影響人生方向。
例如:「回老師的信」是要緊,但「準備未來的證照考試」卻是重要。 當我學會分清這兩者,選擇就更清楚了。
3️⃣ 敢於刪掉「看似有用」的瑣事
有些事只是「填滿感」,做了會覺得自己沒偷懶, 但刪掉也不會有任何差別。
我開始學會拒絕,刪掉那些消耗卻無法帶來價值的任務。
真正的努力,是做得對,而不是做得多
現在我回頭看自己,以前那種「忙到沒有空呼吸」的日子,其實並沒有真的讓我進步。
真正的努力,應該是把時間和精力放在「真正重要」的地方。
不需要填滿,也不需要討好別人, 而是讓自己在有限的時間裡,更靠近自己想成為的人。
📩 留給你的一封小問候
如果你也常覺得「好像做很多,但沒什麼成果」, 或許今天可以試試, 先寫下三件最重要的事,把其他事項暫時放一邊。
👀你也可以留言告訴我:
今天,你覺得最有價值的一件事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