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

含有「計畫」共 315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到了晚上十點,端出咖啡、打開書本、告訴自己「這次一定要拼了」。結果半夜兩點,書讀了沒幾頁,腦袋昏沉、眼神空洞,隔天上課連聽講都像在做夢。 長久下來,我們好像被灌輸一種錯覺:只有犧牲睡眠的人才叫努力。 但事實是——熬夜學習,往往只是效率低下的另一種形式。
Thumbnail
有一段時間,我的日子像在跑一場沒有終點線的接力賽。 每個人都速度很快:搶到熱門的跨域計畫、社團裡被點名的幹部、實習名額釋出三分鐘就被搶光。 那時我常有一種感覺:我不是在前進,而是在追趕一個看不見的背影……
我們活在一個崇拜「效率」的時代。 待辦清單上每一個打勾、時間軸上每一個完成的任務,都像是在為自己證明——我有在進步,我在掌控生活。 但是不是有那麼幾天,你明明完成了所有代辦事項,心裡卻一點都不輕鬆?
還記得大一剛入學時,我沉迷於各種手帳風、色彩分類、字體設計的影片,每當看見別人用色鉛筆劃出分明的重點、用圓體字寫出關鍵概念,我都會默默地告訴自己:「我也要變成這樣的人。」 後來我真的做到了。但,這好像不是我真正想要的……
我們都被教導要「快」,學得快、反應快、進步快。 快似乎成了這個時代的安全帶——讓我們在被比較、被追趕的路上,心裡稍微踏實一點。 可慢慢地,我開始懷疑,那些被速度包裹的安全感,是否正在一點一滴地耗損我們的內在?
我們好像都活在一個「過度思考」的時代。 手機沒放好會想:「是不是忘了帶?」 傳訊息沒回會想:「是不是我哪裡講錯話?」 甚至連一個普通的日子,也會被腦袋裡的聲音切割成無數碎片。 現代人的焦慮,不一定是來自做太少,而是想太多。
在這個「效率」被過度追求的時代,多工(multitasking)幾乎成了一種被美化的能力。 同時回訊息、聽Podcast、開會、打報告、回想晚餐要吃什麼——好像越能同時處理越多事,就代表越厲害。 但,我們的大腦真的能這樣運作嗎? 多工與單工的科學差異 從神經生理學的角度來看,大腦其實
我們生活在一個「資訊永遠不會安靜」的時代。 當我開始學習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中專注時,我發現:專注力從來不是一種天生的能力,而是一種被設計出來的空間感。
有沒有這樣的經驗?你早上打開筆記本,滿懷期待地寫下今天的待辦清單, 但到了晚上,一看那一長串未打勾的項目, 心裡只剩下「我是不是又什麼都沒做好?」的懊惱。 待辦清單原本是幫助我們減輕壓力的工具,卻常常在無形中變成壓力的來源。
Thumbnail
當我們在筆記本或 Notion 上寫下「下週要更早起」、「每天運動半小時」、「把報告在禮拜三前寫完」時,心裡是不是都有一種「這次我一定辦得到」的決心? 但幾天後,進度卻慢慢被生活的現實沖散,計畫變成一份漂亮的清單、卻離真實越來越遠。 我們都以為自己不夠自律,其實問題常常不在「執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