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霞臨海際,
山色帶雲煙。
磺氣浮靈焰,
火光映晚天。
銀星隨浪起,
青麟滿舟還。
漁唱隨潮靜,
瑞光兆豐年。
傍晚從八斗子出港,往北航行大概2海浬多就是由火山噴發的熔岩堆而成的火山島─基隆嶼,左側看到的陸地是過去叫做「大雞籠嶼」或「大雞籠山」的和平島,而那時候基隆嶼叫做小基隆嶼。

船員說今天流大,沒能看到傳說中的基隆海檻,這條海檻底下大概就只有10公尺水深,所以大型船隻都會繞過,今天我們也是逆時針從基隆嶼繞四分之三圈,再往西北的野柳岬前進。不會暈船的人很難體會海浪很大、腳步虛浮的感覺,比起上次颱風前用獨木舟從八斗子划到基隆嶼的精采風浪,今天就著午後的陽光跟碧海,愉快地坐在甲板上吃了整整兩大碗小管麵─觀光客當然必需在甲板上努力耍廢。

過了基隆嶼是野柳岬,是造山運動推擠抬升出現的岬角,但是因為兩邊板塊的力量不平均,從海上會看到一側坡陡、另一側是平緩的三角形。現在我們習慣用海邊的建築物來認地形,連船員也這麼說:「先是淺粉色的翡翠灣的度假飯店、然後是核二廠的磚紅色建築。」可能是貼心地給陸生動物的我們提供能夠記憶的地標物,但在過去這一帶最重要的天然的地標物─野柳岬,可是聲名遠播的「惡魔岬」呢!西班牙在海圖上記為「Punto(岬角) Diablos(惡魔)」,提醒水手此處多有暗礁,且有危險的暗流,經常發生船難,荷蘭接著把它登記為的Duijvel hoek或Caap Diable,但因為漢人讀不好外語,Diablos被掐頭去尾念作「iá-liú」─就寫作中文「野柳」了。
對了、2024年10月撞基隆港橋式機的中籍船隻鈺洲啟航輪,後來遇到康芮颱風提前出港又棄船流錨,就撞在野柳岬上卡著,到今天(24.8.2025)仍然可以看到拆到一半的船體跟鄰近的工作船。而那艘工作船今年5月也發生過一次湧浪過強,錨定的鋼纜斷裂飄往野柳漁港的意外就是了。
繞過這個惡魔岬,過去荷蘭海圖的航標是「駱駝岬」。根據大臺北古地圖所說,從淡水航行到基隆沿途會經過的航標分別是第一、第二岬角(極北點富貴角,參見臺灣極北點還要再北─獨木舟海划),然後就是這個「Cameels Hoeck」(有一說是今天的獅頭山岬角、金山岬角),接著就是剛剛提到的惡魔岬「Duijvel hoek」─野柳。我們今天剛好是倒著航行,只是橫看豎看就是看不出來金山岬角哪裡像駱駝,只有岬角下藕斷絲連的燭台嶼最為明顯、可做辨識,反而燭台嶼從海上看來像隻雙峰駱駝。

接著我們獅頭山邊的磺港外頭跟桸仔船(hia-á-tsûn)會合,天色已經漸漸黑了,暮色金紅,但是落日確實會被大屯山系擋住,漁船在海面上來回巡梭,觀光船也緊緊跟著,拿著相機、手機或蹲或坐或站,緊緊靠著船舷,一整個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景象。
「金山磺火捕魚蹦火仔」已是文化資產之一,利用磺港當地稱作「磺石」的「碳化鈣」(俗稱的電土或電石),加水產生「乙炔」引火,而製造出明亮的火焰,令趨光性強烈的「青麟魚」追逐,自投船上的「手叉網」─這可不是姜太公釣魚的無為,這是貨真價實的請君入甕。這種利用魚類趨光性而捕捉的方法多見於基隆、北海岸到淡水河口一帶,製造光的方法也從竹火把到煤油燈,進而使用聲光特效俱足的「蹦火仔」。
乙炔焰的味道隨海風而來,燃燒時也會有一點點聲音,為了避免影響捕魚,船都必需關燈、關閃光,一片黑暗中要是不知道怎麼按快門,倒是可以聽火長號令,或是注意那一點點燃燒跟爆炸的聲音,但要是像我一樣手殘...就是拍不出那種碎銀在金光裡翻騰跳躍的場面,只能用心記得嘍~

或許魚群日漸稀少,但是先人的智慧,與海拚搏的血性仍流傳在磺港人的骨血裡,八景之一的磺火仍在流傳。
回程的路上桸仔船繞著我們的船一圈,才回到他們出發的磺港,大聲地跟他們揮手跟道謝。已經比預定整整晚了一小時返航,船老大把航速整個催上去要回到八斗子,船員可不准我再坐在船頭最前面玩耍了,但一進船艙,跟搖籃一樣的節奏...蔡依林說9點半就要睡覺,所以我也立刻睡昏,但上岸之後竟然還有夜市!!吃了兩碗小卷麵仍舊可以去吃6串燒烤的。
專業請參見《蹦火》2014 周文欽紀錄片作品-15min-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