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每天的證券交易量超過數兆美元,專業的財務金融投資專家薪酬也是屬於最優渥待遇的職業之一,華爾街的基金經理人年薪通常超過數十萬美元。因此,投資者在開始投資時須了解這些專業經理人如何選擇股票的方法。
所有投資者最關注的就是預測股價未來的走勢,以便抓住準確的買賣點。在尋找最佳預測的過程中,投資者產生了許多不同的方法,但主要分為技術面和基本面的分析方式,這些方法分別基於磐石理論和空中樓閣理論。
技術面 vs 基本面
技術分析師,又稱線圖專家,研究過去股價和交易量的變動並試圖預測未來走勢。本方法認同空中樓閣理論。線圖顯示的是其他參與者過去的行為,這些專家希望通過仔細研究其他人過去的行為,來預測群眾未來可能的行動。
與此相反,基本面分析師是致力於推敲股價的適當價值,包括公司的價值、資產獲利、預期成長率、目前利率及風險等各因素綜合考量。基本面分析師估算股票的內在價值並相信市場終究會反映股票的真正價值。同時大部分專業經理人(金融體系從業者,如在華爾街上班的基金經理人)自認為是基本面分析派。
技術面分析
技術分析強調價格行為和圖表形態的重要性。理論上,技術分析只考慮市場或金融工具真實的價格行為,在假設其價格會反應所有在投資者經由其他管道得知前的所有相關因素的前提之下。
這些技術分析師認為一張顯示股價和成交量的圖表,已經包含了分析師所需的基本資料。技術分析的基本原則是建立在「歷史會不斷重演」,並試圖藉由大量的統計資料來預測行情走勢。
這些線圖專家首先要找的是趨勢。趨勢記錄某個股票連續數天的價格變動,認為價格會隨趨勢變動,直到某事改變供需平衡為止。趨勢出現範例譬如:當一股價先上漲後下跌形成平滑肩部,再上漲至稍高價位後下跌形成頭部,最後再一次漲跌形成右肩。當股價跌破頸線時,這是明確的賣出訊號此時應努力賣出股票,並認為股價應會直線下墜 (如圖一)[1]。

圖一: 頭尖頂型態
但如果股價反而走高,這對分析師來說就是規則的例外狀況。(如下圖二)

圖二: 頭尖頂型態失敗
所以,技術分析師是短期交易者,不是長期投資者。實務操作上,他們在(個股)訊號有利時買進,在不利時賣出。交易的時機是最重要的。
技術分析的原理有三個可能的解釋。首先,群眾心理導致趨勢持續。例如,當人們看到股票上漲時,會紛紛加入,推動股價進一步上升。這種上升刺激更多人買進,進一步提升價格。其次,公司資訊取得並不對等。假設一家上市公司接到大訂單,最先知道的是內部人士,他們先買進,接著告訴親朋好友,他們也買進。然後,金融專業人士和法人機構得知消息後大量購買,使股價再次上升。最終消息曝光,大多數散戶購買,使股價再次上升。不論是好消息導致上漲,還是壞消息導致下跌,皆如此。最後,投資人對新資訊的反應通常不會一次調整到位。例如,公司公布財報盈餘數字若不符合預期,股價應該調整但通常是逐步進行,而非一次完成。
技術分析面不可靠
支持的相對面也同時存在反駁技術面分析的論點。這些觀點認為:首先,線圖專家只有在趨勢確立之後才會做決定。例如,上升趨勢確立後才買進,趨勢被打破後才賣出。然而,市場轉變往往是瞬間的,容易讓他們錯失良機。其次,使用技術面分析的人越多,其價值就會遞減。當群眾同步行動時,任何買進或賣出的訊號都將失去意義。第三,交易員總是傾向提前預測技術面訊號的演變,以便先發制人。但越早預測訊號的演變,就越無法確定其真實性,這樣像賭徒般的下注容易冒險(高風險)造成金錢財富的損失。
基本面分析
基本面的分析師認為,股票的價值來自於投資人現在和未來可獲得的現金流貼現值。基本面的分析基於磐石理論。因此,這些分析師需深入研究公司的營收、成本、折舊、資本支出和稅務等報表,包括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及股東權益表。他們還需了解公司投資計劃,有時甚至需要拜訪公司高層了解未來的規劃。
考量因素
一間公司的價值會受整個產業前景的影響,因此分析師也需對產業進行深入分析。分析師在用基本面來判斷一股票的合理價值的考量因素。包括:首先是對股票的預期成長率。此時是以複利的觀念與計算(指數,而非人們慣用的線性加法思考)來估算公司的未來成長。例如,投資一家公司每年成長11%,本金100萬買入公司股票後經過一年變111萬,第二年會變123萬(不是加法100+11+11=122萬)…。考量公司成長不會永遠持續(企業也有生命週期)。因此,不同公司的成長期間長短會影響其價值。例如,一家公司預計10年內每年成長20%,相比另一家公司同樣成長率但只有5年成長期間,則前者公司顯示出更有價值。因此,高成長率且成長期間較長的個股更受青睞。其次,預期股利也是一考量因素。假設在其他條件相同下,發放更多股利的股票是更有價值。有些公司(傳產公司)即使發放高股利,但也需要注意若未來公司長期的成長預期不佳,則仍不具投資的吸引力。相反,一些高成長動能個股(譬如:科技股Navid, Apple, Google等)不發股利,讓公司的股價呈現高成長。
再者,個股的風險(波動)也是投資的重要考量。譬如:大型藍籌股因風險低而穩定,通常本益比較高。如果一檔股票相對整體市場波動幅度大或年報酬率高,其風險往往也大。因此,相對於高風險高報酬,不少投資人更喜歡穩定報酬的股票,以避免因市場不好而蒙受巨大損失。最後是市場利率。如果利率高,利息可以替代股票。例如1980年代初期,一些信用良好公司債券利息達15%,於是資金湧向債劵導致股價大跌。因此,在其他條件相同下,利率越低時投資人願意支付更高價格買進股票。
所以評價一檔單一證券個股時,希望它的成長率高、成長期長,能發放較高股利,波動風險低且整體利率低。這樣,該股票的內在價值會較高。
要注意的事項
然而,在達到這些要求的同時,我們要注意幾件事。首先,預測未來盈餘和股利非常困難,幾乎沒有人能做到。例如,2008年的金融海嘯使當年的成長率非常保守,相比之下,1990年代晚期和2000年代初期的網路泡沫前夕,投資人則相信高成長且市場未來是繁榮無盡頭。其次,當我們研究公司未來展望時分析師計算出數據往往並不滿意。譬如:計算認為依公司其未來10年成長良好但價格偏高,這時是不是可以改為未來11年都會是高成長,使價格看起來就很合理?這樣我們總是在某些成長率和期間做數學的組合,以滿足特定價格的答案。因此,想要精確計算一股票的內在價值變得不可能。
基本面無法可靠
最後,我們認為僅靠基本面分析來投資並不完全可靠。首先,投資者依賴預測市場未知的消息來賺錢。分析師需要花大量精力來分析公司和產業,但他們可能無法正確解讀資訊,導致估算值偏離事實。其次,證券分析師對價值的估算也可能有問題。他們要將預估的成長率轉換成股票的內在價值,但這幾乎是不可能的。最後,股價可能始終無法反映估算的價值。如果公司未達預期成長讓投資人蒙受損失,分析師往往會修正對公司的成長率,而不是讓股價上漲。
判斷投資的參考
無論是技術面還是分析面,我們都需要找到一種方法來判斷一隻股票是否值得投資。以下幾點可以作為參考標準:
首先,我們希望能選擇那些未來五年以上盈餘成長高於平均值的公司。成功的投資基本上依賴於公司未來的長期優異成長。例如,美國的蘋果、亞馬遜、Google,以及台灣的台積電、聯發科、鴻海等,都是長期優秀成長的股票。選出這些公司雖然困難,但這是投資致富的基本要求。
其次,不要以高於內在價值的價格買入股票。我們可以參考市場的平均本益比來做指標。若以高價買入高本益比的成長股,風險也會增加。如果股票成長不如預期,股價可能會下跌。因此,建議選擇購買本益比低於市場平均值且還沒有起漲的成長股,即使若未來的成長有限且股價下跌,自己的損失也不會太大。
最後,我們要尋找具有利多成長題材的股票。群眾心理對股價影響很大,人們常受到情緒因素影響,如貪婪、恐懼和期望等。一隻股票若有吸引人的題材(Dream and Story),可以激發(未來future)想像力,吸引法人和散戶,從而推動股價上漲。因此,我們需要找到那些能夠描繪出美好願景並滿足大眾想像需求的股票。
總之,雖然沒有固定公式能選出最佳的股票,但我們希望通過各種訊號試著找到一些基本指標,以減少可能的虧損並增加獲利的機會。
[1] https://www.moneybar.com.tw/news/46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