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末泡沫的再興起
上一世紀末到21世紀初出現了另一個巨大的泡沫,網路泡沫。這個泡沫比三百年前的南海貿易泡沫大甚至比上世紀所出現過的任何泡沫都更大。網路泡沫在2000年初破滅時總計市值蒸發超過八兆美元,相當於許多西歐國家一年的產值總和。
當時再次崇拜科技盛行,如同上個世紀1960年代各種公司名稱後面加上“電子”就吸引許多的投資者。網路泡沫時期也是公司取名風潮裡將名稱加上“.com”或“internet”等字樣,即使公司業務與網路無關,但統計這些公司改名後,平均的股價漲幅比未改名的同類公司高出125% (又可看出投資人再次瘋狂追逐科技的開始)[1]。
從1998年底到2000年3月,美國納斯達克指數在短短兩年內飆漲了三倍,指數成分股有些的本益比飆升超過100倍。其中著名的網際網路公司(思科Cisco)在追逐dot com(網路)風潮下認為,每年達成15%的報酬率很容易。按此邏輯推論當美國經濟每年增長5%,思科每年增長15%,再25年後思科的市值將遠超美國經濟的總產值。但是,這種預期與實際完全脫節。事實上2001年底網路泡沫破滅後,思科的股價以及許多知名網路公司的股價下跌幾乎都超過90%。
網路泡沫興起,是因為它代表新科技和新商機,如同幾百年前的南海泡沫與上個世紀的電子化熱潮一樣。網路提供革命性的資訊獲取和購買服務管道,孕育出股市中最多的財富也帶來最大的毀滅。股票上漲吸引更多人進場,加上媒體與電視的報導推動更多人加入股市,這使得早期投資者獲利豐厚。他們因此告訴周邊他人致富是多麼地容易,再次造成股價越漲越高。過程有點像龐氏騙局一樣,需要更多好騙的投資者接手早期投資者賣出的股票,直到找不到更傻的傻瓜(願出更高價的接手者)為止。
新創 泡沫的開始
根據顯示2000年第一季916家創投公司總共投資了157億美元給1009家新創網路公司。這使得當時股市彷彿注入了興奮劑,好像上癮了迷幻藥一樣。
在盲目追求財富的過程中,股市創造出許多光怪離奇的現象。在這些新股中也有不少荒謬的例子,讓人聯想到上世紀的電子化熱潮以及百年前的南海泡沫時期。而只要公司名稱吸引人、具有未來想像力,就不考慮其業務現狀、實質獲利和未來可能的股利配發性等,投資人就是瘋狂跟進投入資金買股票。最終,等到大家清醒當網路泡沫破滅時,幾乎所有這類公司都讓投資人損失慘重。
銀行的協助
之前公司需要有營收和獲利才能上市。然而,隨著網路泡沫的形成,許多新創網路公司既無營收也無獲利,但一些信貸公司和銀行仍協助它們上市,股價在上市後迅速飆升至離譜的程度,創造了歷史上多項的首日報酬率紀錄等。這些公司上市後的市值以億美元計。面對這類公司在五年前根本不可能通過對要股票上市公司的調查和檢驗標準,但如今卻能輕易通過。而投資者仍願意投入大量資金購買這些新創公司的股票。因此,促成助長了歷史上最大、最合法的財富毀滅行動。事後證明確實如此。
分析師的推波助瀾
基本上,證券商的研究部門和投資銀行部門之間應該有一道牆,用來隔離訊息,彼此劃分職能。研究部門應考量散戶的利益,而以利益為導向的投資銀行部門則專門服務企業端的客戶。然而,在網路泡沫期間,這道牆似乎坍塌或至少處處是漏洞。
研究部門的分析師經常暗示,正在研究的報告對某支個股有利。他們在首次公開募股時,暗示投資人該股將會持續支撐股價鼓勵買入。這使得分析師成為熱潮助長聲勢的啦啦隊,他們對個股的公開評論推動了股價攀升。網路泡沫後,這些分析師當年的言論也面臨法律訴訟。因此,有報章雜誌質疑:在網路泡沫後,我們能再度信任華爾街(專業經理人說出的話)嗎?
網路泡沫與新標準分析
在網路泡沫期間股價不斷攀升。為了合理化這些高漲的股價,證券分析師認為不應拘泥於過時的本益比等傳統指標。他們提出應用新的評估方式來衡量網路股票的價值。
泡沫的開始就是讓投資者觀念在這個新興的網路世界中,有關銷售、營收和獲利似乎變得不再重要。分析師開始使用一些「新標準」,譬如注意眼球數。針對網站瀏覽人數和停留時間長短來判斷一間公司的成長性。但卻沒有人關心這些瀏覽者中到底有多少客戶真正有掏錢出來購物。結果,一些公司的股價在泡沫頂點時達到高峰,但當人們開始關注公司實際獲利時,這些公司迅速變成水餃低價股。
此外,一些分析師提出了“心靈佔有率”作為新的非財務指標,例如重視有多少人在瀏覽公司(尤其是房地產公司)網站並花費大量時間。然而,這並未轉化為實際購買(實際登錄購買房地產),最終無法防止房地產公司股價從2001年的高點大幅下跌。
還有針對電信公司,分析師則認為應計算地下光纖電纜鋪設的長度,而不考慮實際盈利和客戶增加數量。這導致電信公司大肆鋪設光纖電纜;有人甚至估算這些電纜長度幾乎可以繞地球1500圈。因太容易募得新資金使得過多的資金投入電信市場導致此市場過剩(新買的電線電纜過多、新加入的電信公司也過多等),最終總計所投入的數兆美元泡湯。總結來說,分析師所創造的總總新的衡量標準也幫助了網路泡沫的形成。
媒體對網絡泡沫的助長
若要形成股市泡沫則媒體是從不缺席並大力幫忙和鼓勵。針對投資人渴望更多有關網絡投資機會的報導,於是各種報章雜誌報導應運而生只為滿足投資人巨量增加的需求。當時電視與雜誌一窩蜂宣揚輕鬆致富的出版品層出不窮。畢竟只要有需求,市場自然就會有相應的報導生出來。
在泡沫剛開始形成時,許多商業和科技雜誌報導了與網絡產業和新興科技股相關的訊息,以滿足讀者對資訊的渴求。當出版品暴增泛濫,就是投機泡沫的典型徵兆。同樣的指標到2001年底,網絡泡沫破滅後也有許多雜誌停刊,這狀況也象徵著網路泡沫盛宴的結束。
同時,網絡券商也是促成網絡泡沫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於網絡交易便宜,可以大幅削減手續費。因此網路上下單交易手續費打折優惠的券商在網上大量投放廣告,讓人覺得要輕鬆打敗股市好像很容易。同時,有線電視台也將股市當作體育賽事來報導,包括賽前分析、交易期間的即時報導和賽後分析(幫助投資人解盤、準備下一次交易)。他們甚至暗示定期收看股市分析節目就可以讓自己做到事先能預測市場趨勢,以吸引投資人觀看股市分析的財經節目。因此,媒體報導也是促成網絡泡沫形成的重要助力之一。
股市舞弊與安隆醜聞
在大家瘋狂投入股市的貪婪行動中,也產生了許多舞弊。揭示了金融體系裡非常糟糕的一面。網路泡沫引發了一系列企業的醜聞。
最有名的例子莫過於安隆案。安隆企業曾經是全美第七大企業,其垮台造成股市650億美元的損失。安隆曾被華爾街視為新興、有前途的公司,也被雜誌比喻為「年輕的貓王」而相比於其他公司則被稱作老古董。然而,安隆公司自始自終就是一詐欺的組織。在安隆,詐欺似乎成為一種工作。他們設計了一些欺騙的把戲(譬如:在公司創建了一間虛假的交易室,並且讓員工假裝接洽交易讓大家參觀以迷惑外界)。這整個事件就是一場費盡心機的詐欺行動。除了安隆之外,當時還有許多其他公司也利用會計舞弊進行詐欺。這使得網路泡沫後,許多投資人負債累累、傾家蕩產。
警示與建議
那我們要怎麼提前發現危險呢?首先,我們應該了解,對投資人來說,投資新科技的回報率通常不高。歷史告訴我們,最重要的不是產業對社會的影響有多大,也不是產業能成長多少,而是能不能持續獲利。
歷史還告訴我們,高估的股價最終會回歸正常,也會遵守財務規律的影響。我們看到那些經常在股市賠錢的人,他們多半是無法抵擋貪婪和投機熱潮的人。
其實,要在股市賺錢並不難。幾個建議供大家參考。第一,只要購買並持有多樣化的投資組合(市場指數型ETF),就能獲得合理且豐厚的長期回報。第二,最困難的是要抗拒誘惑,不要把錢浪費在短期致富的投機上(克制衝動與貪婪的慾望)。第三,如果想保住本金並讓它繼續成長,最重要的是避免犯下嚴重錯誤(考量投資決策時,再高的獲利率也不要賭上所有的一切)。
以上的教訓很明顯,但人們總是忽略歷史教訓。這就是為什麼在股市裡賠錢的人總是那些無法抵抗誘惑的人。
[1] 漫步華爾街。Burton G. Malkiel。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