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對好消息避之惟恐不及,我們又該如何傳遞好消息呢?」——楊腓力《恩典不虛傳》|讀書心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總結

Q:對這個世界來說,基督徒群體是好消息,還是瘟神 ?

A:宗教群體在道德模糊的時代,有其建立道德的能力、責任與義務,尤其是基督信仰。而基督徒更應該活出自己信仰的美好生命。

How:運用記者的專業,大量舉出反面及正面例子論述,主要目標是勉勵讀者繼續努力活出並成為好消息。

「我是基於關切基督徒在現代世界的立場與名聲而下筆,但是我能夠用聽起來不是責備的語氣表達嗎?」——〈致謝〉
「這個世界對好消息避之惟恐不及,我們又該如何傳遞好消息呢?」(第一章)

📌適合對象

  • 基督徒
  • 對基督徒行為抱有期望或失望的基督徒。

舉例:面對反同、反墮胎及其他公共政策等,對社會參與有一些了解的基督徒,不論立場是該參與或不該。

「首先我寫到,我擔心教會沒有實行在渴求恩典的世界上散播恩典的使命。民意調查在在顯示,教外人視基督徒為傳壞消息而非傳好消息的人。」——〈前言〉

📌架構

全書分為四部,
第一部敘述為何基督信仰再也不是好消息了?
第二部敘述三種在不同面向傳揚好消息的基督徒。
第三部嘗試回應科學、懷疑論/無神論/未知論者、社會學。
第四部敘述政治面向及勉勵。

✏️讀書心得

*先定義一下,下文所敘述的:「教會」、「基督徒」是類似的意思,是指基督教信仰群體;而作者所寫的,不一定與我定義的相同。尤其我無法明確定義「福音派」的範圍。

大概在書的前半左右,作者透過許多人的言論及自己的觀察,紀錄了基督徒令人討厭作為,以及社會對此的反饋。

例如:

「非信徒通常認為福音派是一群道德警察,執意要把自己的正確觀念強加於他人。」——〈第一章〉
「基督徒跟你講話的時候,把你當個機器人一樣。他們講話是為了推廣理念,如果你不認同,他們就不理你了。」——〈第一章〉
「基督徒反倒經常採取相反的手法。有些人妖魔化反對陣營,稱他們是『世俗人文主義分子』、『異教徒』或『邪門歪道』,然後縮回堡壘心態。」——〈第二章〉

我發現我專注於同意這些看似要責備教會的言論,但忘了作者想要做的並不只是停留在批評而已,儘管有聽過「僅僅是提出問題,也很重要」,但作者仍試圖回應這個問題:「該如何扭轉這個局面?」

那些點出教會問題的部份,我發現我很有共鳴,甚至有時候會以幸災樂禍的態度觀看,卻忘了我自身也應該是其中一員,甚至更應該跟著作者試圖解決問題。如同上面的總結所引用的,作者並非想要責備教會。

然而,此書原書英文版於2014年出版,書中某些篇章是作者說正值美國總統選舉期間所寫,因此我推測應是在2012~2014年間的時空背景。2023年(寫作本篇心得時)讀來卻覺得跟現在差不多。

曾經因為工作的緣故,所以讀了楊腓力的回憶錄,也稍微了解他的信仰與成長背景,他大學就讀的是聖經學院,因此再回頭讀他的書,更體悟到他的聖經學問底子深厚,雖然大部分都是講述一個又一個他的調查、故事或甚至是統計數字,但當他提到聖經時,會覺得:「有這段嗎?他居然想得到這段經文。」

除了聖經,也看得出來楊腓力對於其他種類的書籍閱讀量也非常大,而不僅僅限於基督教書籍,像是在書中有提到《悲慘世界》、《異鄉人》、《古拉格群島》等等。也許是參加讀書會的關係,他在書中常常以跟讀書會成員的互動為發想來源,試圖與同溫層外的人互動、對話,理解對方在想什麼,以及對方怎麼想自己(基督徒)。

但楊腓力的文字卻又淺白地讓你跟得上,並不會覺得他在賣弄文采,吊書袋。


本書關於道德的探討是我比較有印象的部份,

作者舉出某些基督教正在萌芽階段的地區或國家,教會對於建立社會的道德共識通常都有極大的貢獻,像是宣教士轉化了地區的舊習,甚至是嗜命的行為;建立學校提供教育機會;對醫療品質的貢獻等。

並與今天被視為「後基督教文化」的國家或地區比較,回應「基督教有什麼好?」這個問題。更肯定過往基督徒公共參與的成果,像是威伯福斯發起廢奴運動所帶來的翻轉。

關於「前基督徒」(pre-Christians)與「後基督徒」(post-Christians),根據本書的定義:

  • 「後」指曾經以基督教為主的歐洲與北美社會,基督教信仰已經式微,因此稱為「後基督教」社會。
  • 「前」指依然擁抱信仰的人

大概可以猜想得到,前基督徒對基督教的負面感受並沒有太多,甚至沒什麼敵意;後基督徒卻「懷有各種負面感受」(第一章)。
然而經過基督徒的「多年努力」,是否連「非基督徒」也跟後基督徒有一樣的感受呢?

我想作者也是想要嘗試提出這個問題,並思考如何面對吧?

「當我思索別人形容基督徒所使用的字眼,我不禁想到,在這個以負面態度觀看我們的社會,我們要如何發揮鹽與酵的功用呢?」——〈第一章〉

我在這本書沒有讀到什麼明確的答案,但作者卻深信認真的基督徒是對這個世界具有正向改變的潛能。我倒是多次接收到作者想表達「活出美好見證」對於社會對教會改觀的重要性

「沒錯,基督徒可以發揮作用,使道德議題變得明朗清晰,但前提是惟有我們能好好聆聽、好好活出生命,好好投入社會,方能做得到。」——〈第十一章〉
「這是世俗世界中很多人對我們的看法,
把我們當成是一個右翼權謀組織,
企圖通過反對他們的法律。
在這過程中,他們錯失了福音的好消息,
錯失了基督受死是要拯救罪人,
讓我們解脫罪疚與羞恥的奴役,以上帝希冀的方式,活出欣欣向榮的生命。」——「 第十二章〉

最後,作者在與科學對話的第九章,以這個提問做章尾:

「宇宙中還有誰?如果沒有,那我們這些信徒真是被誤導得可憐。如果有,我們最後會知道一切不安要終結,一切渴望要得滿足。」——〈第九章〉

我也想以這個提問作為本篇的結束,上帝是否存在?若是的話,那會是我們所相信的那樣嗎?若不是,那我們的相信還有意義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YT
0會員
20內容數
嗨嗨!我是YT,是方格子的新手,嘗試將自己的閱讀心得、數位時代的探索心聲及更多內容放在這裡,希望能跟更多人互相交流學習!
YT的其他內容
2025/08/28
《原子習慣》是一本「養成習慣」的理論與應用兼具的書。 Q:習慣難以養成為持,該怎麼辦? A:因為事情為小而選擇做或不做,宏觀帶來的巨大差距。 How:透過微小的複利思維,漸漸累積變化,雖然不會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把時間拉長,卻能看見巨大的影響。
Thumbnail
2025/08/28
《原子習慣》是一本「養成習慣」的理論與應用兼具的書。 Q:習慣難以養成為持,該怎麼辦? A:因為事情為小而選擇做或不做,宏觀帶來的巨大差距。 How:透過微小的複利思維,漸漸累積變化,雖然不會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把時間拉長,卻能看見巨大的影響。
Thumbnail
2025/08/26
這是一本故事性比較強的書,用故事的推進慢慢塑造主角蛤蟆的個性、故事,以及壓力。 透過與心理師的諮商,可以很強烈地感受到作者想要讀者認識什麼理論、需要對自己做什麼方面的覺察。雖然主角只是蛤蟆先生,但總會有一些橋段,讀者很容易代入成讀者自己。
Thumbnail
2025/08/26
這是一本故事性比較強的書,用故事的推進慢慢塑造主角蛤蟆的個性、故事,以及壓力。 透過與心理師的諮商,可以很強烈地感受到作者想要讀者認識什麼理論、需要對自己做什麼方面的覺察。雖然主角只是蛤蟆先生,但總會有一些橋段,讀者很容易代入成讀者自己。
Thumbnail
2025/08/23
創世記第一章不是在講物質起源,而是強調功能、秩序與角色的建立。作 者提醒讀者要回到古代以色列的文化語境來理解「創造」,而非用21世紀的科學視角。 這種解讀挑戰了傳統「物質創造論」,但並未否定上帝創造物質,只是指出經文焦點不同。
Thumbnail
2025/08/23
創世記第一章不是在講物質起源,而是強調功能、秩序與角色的建立。作 者提醒讀者要回到古代以色列的文化語境來理解「創造」,而非用21世紀的科學視角。 這種解讀挑戰了傳統「物質創造論」,但並未否定上帝創造物質,只是指出經文焦點不同。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