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總結打在前:
引用導論的文字:
「我們不應該說以色列人受到那個世界的影響——他們本身就是那個世界的一部分」(p.26)
我自己的解讀是,作者很明確在傳達這件事——回到他們的世界,而不是用我們的世界觀去解讀他們的世界,尤其是「創造」這個詞彙。
📌適合對象:
所有基督徒。
📌架構:
全書共18章,但本書以18個「命題」,來呈現,如果時間匆促,可以速覽目錄,也應該可以大約知道這本書的內容。
從「創造」這一詞出發,延伸的 物質創造vs功能創造 的爭論,再到宇宙聖殿論、年輕地球論、古老地球論等,對於「創世記的創造」現有論述概略檢視。但當然作者是為了要闡述自己所支持的「功能創造論」,篇幅也有所差異。
因此如果你是持「物質創造論」立場的讀者,也就是認為上帝在創世記第一章的作為是「從零創造了整個受造界」,那這樣的讀者需要做些衝擊原有觀念的心理準備。
✏️讀書心得:
我大概會一直記得,當初我在網路上看到天主教會第266任教宗方濟各(Franciscus)認為創造論與演化論並不衝突的資訊,我將這個議題帶到教會說給輔導聽,輔導那厭惡、不可置信、嫌棄的表情,我大概知道整個人生不用想在這個教會(或輔導面前)談這個議題了。
*資料來源:〈教宗:演化論與創造論不衝突〉(台灣教會公報)
一直以來基督徒與科學總感覺勢不兩立,這對我來說滿尷尬的,尤其當我在上述的事件發生後,以及繼續讀到聖經經文中很多「不科學」的記載,諸如洪水、壽命、神蹟等,都更讓我覺得無從討論,更何況我本身也不是神學或科學其一的專業背景。
在讀這本書《被遺忘的創世記》時,有種「原來早就有人在講了阿!」的感覺,甚至原書是2009年出版,比我接觸基督教的時間還早,而且還付梓成書了。(原書名:The Lost World of Genesis One)
回到書的內容,作者一直在強調「回到他們的文化背景」來看他們,這在近期我接觸到關於釋經類的領域,感覺有很多相似的主張,原初讀者、第一讀者、經文鑑別……等。例如:當創世記的原初讀者看到「創造」(bara) (ברא)這個詞的時候,想到的畫面,跟21世紀的我們,應該非常不同。(我不會讀希伯來文,如有複製錯誤請糾正我)
也因此,我們不太能夠直接將我們現在的科學觀念套用到創世記的記載內,畢竟他們可能連地球是圓的都不一定知道。
「對古代世界來說,創造宇宙的重點不是物質產生的過程,而是建立功能、角色、秩序、權力、組織和安定的過程。這些文獻定義了古代世界的創造觀,進而指出,他們的本體論把重點放在事物的功能狀態,而非物質狀態。」(p.72)
對於七日創造,作者所持有的觀點是:
命題11〈 「宇宙聖殿功能論」才是經文真正的字面意義〉
更加激烈的措辭像是:
「將創世記第一章視為宇宙聖殿功能起源的描述,並不表示或暗示神沒有參與物質創造的過程——我的意思只是,創世記第一章根本不是在講物質起源的故事。」(p.123)
作者並沒有丟失了「上帝創造物質」的論述,只是他認為創世記並不是在說這件事。而關於「宇宙聖殿功能論」,作者描繪就像是「上帝以宇宙為聖殿,創造七日就像是一個啟用典禮」。
他以「大學」為比喻,
「大學存在之前,會有一個物質的『建設』階段。當時是多麼混亂啊!蓋到一半的建築、施工設備、地面坑洞等等,都是形成校園的一部分,但這只是大學存在的第一步,因為大學不僅僅是校園而已。」(p.125)
「如果有人目睹創世記第一章的現場,他應該會看到萬物一個一個準備齊全,要照著他們的設計為人類服務。……每一年學生的到來、課程的開始,都為校園帶來了生命和意義。」(p.126)
我想簡單看了上面的文字,應該可以大概知道作者的對於創造的立場論述什麼了。
這本書可說是我信仰歷程中,對於創造論述,是相對言之有物的論述,也讓我稍微放心,對於「不用想在教會談創造科學」這件事,有點釋懷。
期待作者原書The Lost World系列能快點在中文世界出版,我期待他講「洪水」。
📌結語:
對於創造論與演化論,看來還會持續爭論,沒有盡頭,但我想回到上面所引用的文字:
「我們不應該說以色列人受到那個世界的影響——他們本身就是那個世界的一部分」。(p.26)
這樣的原則應當適用在聖經中的每一處,我們不能忘記,古近東文化與21世紀的我們的文化,很不一樣。不論是創世記還是啟示錄,對於經文的寫作、文化、作者背景等,都需要留意,更甚於將我們的想法投射進去,讓經文說出它沒有要說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