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總結
這是一本故事性比較強的書,用故事的推進慢慢塑造主角蛤蟆的個性、故事,以及壓力。
透過與心理師的諮商,可以很強烈地感受到作者想要讀者認識什麼理論、需要對自己做什麼方面的覺察。雖然主角只是蛤蟆先生,但總會有一些橋段,讀者很容易代入成讀者自己。
這本書讓我稍稍理解了諮商這件事,但也因為需要大量走訪童年,讓我對諮商有更大的壓力了。
📌適合對象
如果這本書的目標客群是非相關專業的人,那可能會是「想認識諮商是什麼」的人滿適合的;但或許相關專業的人也會適合吧(不敢妄言)。
📌架構
以簡單的故事敘述主角蛤蟆在心理遇到狀況的時候,如何靠著朋友及諮商漸漸回到以前活潑開朗的那個蛤蟆。
✏️讀書心得
稍微搜尋一下這本書的評價,才發現這本書的角色群,是來自於英國經典童話《柳林中的風聲》的角色,但我在此之前從未聽聞過這部童話,所以「童年感」有點跟不上。
故事非常單純,就是描述主角蛤蟆從從前快樂的模樣,降到谷底,並透過心理師的引導,以及朋友的陪伴,漸漸認識自我,並輕鬆起來。
會知道這本書是在書房看到,書名很特別,但我以為是繪本,所以不太留意,在網路上也看過一些推銷文,只有印象中好像滿受歡迎的。
後來在電子書圖書館看到,概覽一下才發現原來全部都是字阿!就點開來看看。
因為心理、諮商都是我沒有接觸過的領域,所以心得也無法打得太詳細、專業。
只是大概知道,這類認識自我、自我覺察,或是諮商的徑路,童年都是關鍵,因為我的童年過得並不太好,所以我自己滿排斥接受這些課程或知識的。剛好這本書的故事性讓我可以以旁觀者的角度去看主角蛤蟆的心路歷程。看完後真的覺得好險不是自己坐在諮商室裡頭,只是一個蛤蟆而已。
整本書看完是偏輕鬆、療癒的感受,也稍微學習到一些名詞,如:兒童狀態、父母狀態、成人狀態、基本情緒……等。猶如故事中的蛤蟆漸漸學會分辨自己的情緒與形成的原因。
作者其實沒有對心理師蒼鷺有太多描寫,但有一段我覺得滿有趣的,如果可以,我會想看「蒼鷺心理師的諮商時間」。以下節錄自第15章:
「我拿莊園裡被風吹倒的核桃樹做的,我一向喜歡把木頭做成木工藝品,用這個送你當做我們合作的紀念,我想你或許會喜歡。」蛤蟆說。
「非常感謝,我會永遠珍藏,可以提醒我與你合作期間時所學習到的一切。」蒼鷺說。
「真的嗎?」蛤蟆有些驚訝,「我不知道你也需要學習,我以為只有我需要學習。」
「那就大錯特錯了, 諮商永遠是雙向的學習,雖然我們各自學的是不一樣的東西。好了,你該走了,不然聚餐就真的要遲到了。再見!蛤蟆。」
有時候作者描述諮商過程中,蒼鷺的沉默、一言不語、傾聽,就像是一個定格畫面一樣,但並沒有深入到蒼鷺的內心去,而是回到主角蛤蟆身上。
打完再找網路上的心得文,發現很多文章作者都挖掘出超多深刻的東西,對於這本書的理解,甚至是對自我的理解,會很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