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想過,未來我們生活的城市會長什麼樣子?
或許你下班走進捷運站時,身邊有機器人協助引導人流;醫院裡,AI 幫醫生做出更快更準的診斷;甚至在火場或極端氣候災害現場,機器人與消防員一同並肩作戰。
這不是科幻,而是即將在首爾上演的現實。2025 年 9 月 30 日至 10 月 2 日,「第二屆智慧生活週 Smart Life Week 2025(SLW 2025)」將在首爾 COEX 盛大登場。三天之內,你能一次看到人形機器人挑戰極限,國際企業與學術巨頭探討 AI 倫理,還能感受到一座城市如何以「AI for Humanity」為核心,描繪屬於未來的生活藍圖。讀完這篇文章,你將收穫三個關鍵視角:
- 展覽舞台:AI 機器人如何突破實驗室,走進城市生活。
- 跨國對話:IBM、Palantir、MIT 等重量級陣容,為何都把首爾當成焦點。
- 台灣啟示:這場亞洲智慧城市盛會,對台灣產業與政策意味著什麼。
首爾的野心:不只炫技,而是「AI for Humanity」
今年 SLW 的核心標語是 「AI for Humanity, Smart Cities Leading Tomorrow」。
乍看像是一句行銷口號,但首爾的企圖心藏得很明顯:他們想把「AI 城市」從冷冰冰的技術框架,推向一個更具人文關懷的方向。
相比 2024 年,SLW 2025 的規模直接翻倍:
- 參與城市:從 109 增加到 200 座
- 企業數量:從 147 躍升至 300 家
- 預計參與人數:突破 6 萬人
- 展區面積:從 7,290㎡ 擴展至 12,572㎡
這個增幅,不只是數字上的擴張,而是宣告:首爾想把自己打造為 亞洲智慧城市的中心舞台。
最吸睛的亮點:AI 機器人秀
說到 SLW 2025,最讓人期待的無疑是首度登場的 「首爾 AI 機器人秀」。
不同於傳統展示,這是一場結合挑戰與體驗的沉浸式秀:
- 人形機器人運動競賽:測試速度、協作與平衡。
- 極限挑戰:模擬滅火、災害救援等真實情境。
- 互動體驗:讓觀眾親眼見證 AI 與機器人如何在現場做出決策。
如果說 2023、2024 年大家還在關注 Tesla Optimus、Figure AI、Astribot 等原型展示,那麼首爾把這股潮流搬上「城市舞台」,等於替亞洲機器人產業點燃了新一波火花。
跨界論壇:當 AI 遇上倫理與氣候
除了展演,論壇陣容同樣強大。IBM、Palantir、MIT、UCLA、SAS 都將到場。討論主題橫跨:
- AI 倫理:如何避免演算法偏見,讓科技公平普及?
- 氣候科技:智慧城市如何真正落實減碳與淨零?
- 政策交流:各國城市分享治理難題,從交通壅塞到高齡化社會。
這些討論,對台灣特別有啟發。因為我們也在經歷同樣的問題:AI 在校園、醫療與產業中快速滲透;高齡社會與極端氣候的壓力同樣沉重。首爾把這些議題搬到國際舞台,正好讓我們檢視自己能不能跟上。
台灣的啟示:跟進,還是錯過?
作為一個長期觀察台灣製造與科技產業的作者,我認為 SLW 2025 帶來三個值得我們深思的方向:
- 機器人與零組件產業鏈 韓國透過 AI 機器人秀,讓馬達、感測器、控制系統、演算法一一被檢驗。 台灣的精密零組件優勢,能不能找到合作機會?
- 綠色轉型與城市治理 首爾論壇強調氣候科技,而台灣水五金、金屬加工業正在面對 CBAM 壓力。 這會不會是一個連結「智慧城市」與「綠色製造」的契機?
- 國際對話的缺席或參與 200 座城市、300 家企業齊聚。 如果台灣缺席,就可能被邊緣化在智慧城市的標準制定之外。
三天看見未來
Smart Life Week 2025,不只是一場展覽。它更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出亞洲城市如何用 AI 與機器人重新定義「生活」。
對讀者來說,如果你關心未來十年的城市樣貌,這三天值得關注;
對台灣來說,如果我們不想在國際鏈條上缺席,這場活動的訊號尤其重要。
首爾已經擺出姿態,要把自己推上智慧城市的國際坐標。問題是,當這場「未來城市」的盛會拉開序幕,台灣準備好上場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