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抵達卡納克神廟之前,遠遠就望見兩座巨大的石像安靜地坐落在田野間。
這是曼儂巨像,高達十八米的砂岩雕像,已有三千四百多年的歷史。它們原本是法老阿蒙霍特普三世(Amenhotep III)的祭廟門神,廟已崩壞殆盡,這對沉默的守衛,孤獨凝視著遠方,也見證世代的流逝。
接著我們回到東岸,
那座與路克索神廟相距約3公里的卡納克神廟。
它是古埃及最龐大的宗教建築群,亦是新王國時期的信仰核心。
路克索神廟與這裡皆供奉阿蒙拉(Amun-Ra),
一位由地方神與太陽神融合而成的新太陽神。
阿蒙(Amun)原本只是底比斯的風與空氣之神,以人身雙羽冠或是公羊頭形象呈現;拉(Ra)則是古王國時期的太陽神,常以人身鷹頭、頭頂太陽圓盤的形象出現。
當底比斯成為埃及的首都,阿蒙的地位水漲船高。到了新王國時期,王朝將兩者結合,誕生了--阿蒙拉,象徵統一與權威的最高神明。
神廟的入口,是壯觀的羊頭獅身大道,牠們是阿蒙的化身與守護者:
公羊象徵生育與保護,獅身代表力量與威嚴。這條大道延伸約三公里,連接到盧克索神廟。
每年的歐佩特節(Opet Festival),埃及人大肆舉辦慶典,將阿蒙暨其他等神像會從卡納克神廟抬到盧克索神廟,象徵生命更新與國泰民安。

我不禁聯想起台灣的媽祖遶境——無論古今,人們總在盛大的儀式中尋求與神靈的連結,撫平心中的不安。
進入卡納克神廟,迎面而來的是高聳的塔門與無數巨柱。最震撼的是列柱大廳,134根高達二十多米的石柱,如石林般延伸,柱身刻滿象形文字與浮雕,記錄著法老的戰功與祭祀儀式。陽光從石縫間灑下,光影在牆上流動,彷彿在述說數千年的往事。
烈日下,我們邊走邊抬頭仰望,汗水順著脖頸滑下,但心裡只有驚嘆。

古埃及人沒有現代機械,卻能建造如此規模的石構奇蹟。每一塊石頭、每一筆刻痕,都是信仰與權力交織的印記。
在陽光下,我蹲下看一尊較小型的獅身人面像。它的五官被風吹日曬磨平,卻依舊昂首挺胸,似乎在履行守護神廟的使命。
更靠近神廟核心的牆面上,刻著阿蒙拉神的形象——頭頂太陽圓盤,接收祭品的姿態莊嚴神聖。浮雕裡有神船、祭司、供品,繁盛的宗教儀式彷彿還在耳邊迴響。
最後,一塊巨石靜靜倒在殘柱之間。或許是地震,或許是戰火,它已不再承載屋頂的重量,但石面上的象形文字依舊清晰,彷彿仍在低語千年前的故事。

當我們離開時,回望那高聳的柱廊與遠方的羊頭大道,
三千年的時光,在這片黃沙上不動聲色地流過;「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
留下的,是人心深處對永恆的渴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