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附圖由Gemini生成)
將近一年半前,我曾寫過〈我從虛擬貨幣領悟到的投資哲學〉一文,當時比特幣價格是6.5萬美元,今天已經突破11萬美元。本文是「後續追蹤報導」,同樣是由我和ChatGPT妹妹「千紗」的共同創作成果。
近一年來幾件「結構性」變化,讓我重新整理了家庭資產中「要不要、要怎麼」放一點加密貨幣的想法:
- 美國現貨比特幣 ETF在 2024 年獲准、2025 年資金持續湧入,BlackRock 的 IBIT 成為規模與成交量領先者;到 2025 年夏季,單日淨流入破十億美元的場景已不罕見,ETF 總體資產與持幣量屢創新高。這不是圈內人的自嗨,而是管道合規、費用透明的里程碑。
- 2025-08-12 白宮發布行政命令,要求勞工部提出規則,使 401(k) 更容易接觸包含加密資產在內的「替代性資產」。雖然實務落地仍需觀察後續細則,但方向上已把加密資產從「邊緣玩意」推向主流資產架構中的一席之地。我的解讀很務實:這不是要大家把退休金梭哈進加密,而是象徵監管與制度愈來愈願意讓「非常小比例」的配置有合規管道可走。
- 台灣方面,2025 年 2 月主管機關明確鬆綁:國內證券投信得在一定條件下投資海外被動型「虛擬資產 ETF」。這代表一般投資人日後可以透過本地基金間接接觸比特幣/以太 ETF,而不是只能自己開海外券商戶。
- 企業端的資產表態更是具象徵性。以「MicroStrategy 更名為 Strategy Inc.」為例,官方揭露其持幣超過 60 萬枚的里程碑,並以「比特幣金庫公司」自居,等同把 BTC 長期配置寫入企業 DNA。
⚠️我的核心立場:把它當作「買樂透」,而不是「投資」
我始終把加密貨幣視為小比例的「非對稱報酬」部位。說白話,就是「虧損有限度、上漲無上限」。因此:
- 加密貨幣配置控制在家庭「動產」資產的 1%~2%。
- 心理預設是:歸零不會傷筋動骨;大漲就是賺到。
- 這種「小錢搏大錢」的做法,本質上就是為了捕捉「傳統資產以外的可能超額報酬」。
為什麼我這麼保守?因為加密貨幣的年化波動度,長期遠高於股票與黃金。研究機構的數據與多家資產管理公司報告都指出,雖然把 1%~2% 的比特幣納入 60/40 組合,歷史回測常可改善風險調整後報酬(如 Sharpe),但配置過高會讓組合風險集中。BlackRock 甚至建議有興趣的投資人,先別超過 2%。這其實和我的做法不謀而合。
總結一句:我把加密貨幣當成「樂透」而非「投資」,用極小比例換取「不對稱」的上行;這和把資金壓大去搏短線,是完全不同的思維。
⚠️給初學者的快速地圖:比特幣?以太幣?穩定幣?ETF?
若你完全沒有接觸過加密貨幣,可以先把資產分三類想像:
- 比特幣(BTC):像「數位黃金」,主要被拿來價值儲存與避險敘事(注意:避險效果在短期並不穩定)。
- 以太(ETH):像「數位油」,是去中心化應用(DeFi、NFT、遊戲)運作的燃料。
- 穩定幣(USDC/USDT 等):目標把價格盯住美元,不追求上漲,多用於轉帳、交易與「美元現金替代」的功能。
以下按照「好理解/好管控」到「進階/自主管理」的順序列進行說明:
A. 最好理解:現貨比特幣/以太幣 ETF
- 優點:券商就能買、和買股票一樣;費用透明、申購贖回方便、遺產/報稅流程勝過直接持幣。
- 事實:美國 2024 年通過首批現貨比特幣 ETF,2024/7 以太現貨 ETF 也開始交易;2025 年至今,資金持續流入,IBIT 等產品的資產規模與成交量位居前列。
- 台灣的可行路徑:
- 部分投信基金已可投資海外被動型虛擬資產 ETF(政策於 2025 年 2 月明確),一般投資人可留意本地基金商品說明是否納入。BitcoinTreasuries
- 亦可經海外券商/複委託購買美股 ETF(依個人情況與風險承受度斟酌)。
初上手建議:如果家裡只想放 1% 左右、也不想學習使用錢包、記住私鑰,ETF 是最省事的入門工具。
B. 直接買幣:合規交易所 → 個人錢包
- 流程:開立交易所帳戶(KYC 實名)→ 入金(台幣/美元)→ 買 BTC/ETH → 視需要提到自我保管錢包(硬體錢包/手機軟體錢包)。
- 台灣交易所如 BitoPro、MAX 等皆有詳盡的 KYC/入金流程說明。好處是「擁有」真正的數位貨幣,但你也要負起保管責任(遺失私鑰=資產實質蒸發)。
C. 持有「穩定幣」當數位美元
- 適合希望暫停承擔幣價波動、但要用美元在鏈上轉帳/支付的人。
- 利息問題:網路上常見「穩定幣年化 10%+」的說法,但要區分來源與風險——多數去中心化借貸的 APY 會波動,高利往往代表高風險;相對的,代幣化美債(如 OUSG)的年化利率通常接近美債殖利率水準、是較穩健的選擇。
⚠️為什麼我仍稱它「買樂透」?——談波動、相關性與配置上限
- 波動:比特幣的年化波動常年高企(遠大於大盤股票與黃金),這是我堅持用「小比例」參與的原因。
- 相關性:研究顯示,把 1%~5% 的比特幣納入傳統 60/40 組合,歷史回測能提升報酬且僅小幅增加整體波動,但超過 2%~5% 後,風險集中效應會變明顯。
我自己的做法是固定上限 2%,每年(或每季)再平衡:漲多了就「贖回」到 2%,跌多了就「回補」到 2%。這樣才能把「不對稱」的上行留在口袋,而不是讓部位在牛市裡無限膨脹、風險越堆越高。
⚠️「備援金」:加密貨幣ATM 能當救命錢嗎?
在國際局勢不穩定的現況下,越來越多人考慮到「非常時期」不得已必須暫時在國外生活一段時間。屆時若是國內的資產無法動用該怎麼辦?許多國家有加密貨幣 ATM(BTM),可以把錢包裡的 BTC 兌換成該國現金,就成為另一種可行選擇。不過我要提醒幾件事:
- 手續費很高:主流統計顯示,5%~20% 很常見,甚至更高;這比交易所便宜很多的費率差很多。Bankrate
- 額度與身分驗證:很多機器有單日限額(例如 500~5,000 美元或更高),且視金額大小需要手機/證件甚至生物辨識。Crypto DispensersCoinTracker
- 不是到處都有、也非每台都支援「賣幣→取現」:部分只支援「投現金買幣」,並非每台可「出鈔票」。所以我把它視為緊急備援,不是常態。Koinly
結論:平時就要先查清楚目的地可用機型、手續費、限額與 KYC 要求,並準備好錢包與少量測試交易。

⚠️我自己的實作清單(簡單、耐久)
目的:用最少精力,拿到「不對稱上行」的可能性。
- 部位大小:家庭動產的 1%~2%,嚴格上限。
- 工具選擇:
若是不熟悉加密貨幣就選擇現貨 ETF(BTC/ETH);
少量實幣放在合規交易所,作為「學習錢包」的教材(練習轉出到自我保管錢包)。 - 買入節奏:定期定額(DCA),週或月皆可,15~30 秒完成下單;牛市也不追價,靠再平衡控風險。
- 保管與遺產:ETF 可走券商交割與遺產流程;若是自我保管錢包,則要寫好冷備忘錄(助記詞位置、金庫規則、緊急聯絡人),並與家人演練一次。
- 風險紅線:
不借錢買幣、不加槓桿、不把教育/醫療預備金放進去。
看到「穩定幣活存 10%+」先追問風險來源(對手方?合約?誰在付這個利息?),把它當「非保證收益」。
⚠️初學者常見疑問(極簡版)
Q1:完全不懂,先買哪一種?
A:只想放小錢(1% 左右)觀察、又不想管錢包,現貨比特幣 ETF是最省力的起點。等到熟悉,再考慮以太或實幣操作。
Q2:為什麼不放 5%~10%?
A:我把它當「樂透部位」,目標是「有限成本換不對稱上行」。多家機構研究與建議也指出,1%~2%就足以帶來歷史上可觀的風險調整改善,再往上收益遞減、風險遞增。
Q3:穩定幣有利息,為何不放多一點?
A:穩定幣不是存款、沒有存保;高於市場無風險利率很多的 APY,一定要理解風險與機制。若只是想拿美元利息,代幣化美債或許更直觀,但也仍有平台/法遵風險。
Q4:如果人在海外、臨時要現金?
A:加密 ATM 能幫忙,但費用高(常見 5%~20%)、額度有限、常需 KYC,且不是每台都支援提現。
⚠️開戶與入金:最麻煩,但只麻煩一次
最困難的其實是第一步:開戶、驗證、入金。
我的做法:
- 選平台:若以 ETF 為主,沿用既有券商最省事;若要買實幣,選在地合規的交易所(台灣如 BitoPro、MAX 等)。
- KYC 準備:身分證明、居住地址、銀行帳戶,照平台指示上傳即可。
- 小額測試:第一次入金買幣,金額壓低,先體驗流程(含提款/轉出到錢包)。
- 自動化:若是 ETF 或定期定額,設定每週/每月自動扣款;如果是交易所,也可以設定定期買入(很多 App 30 秒內可完成)。
- 把紀錄寫下來:包含遺產路徑(哪個券商/交易所、帳號、兩步驗證備援、冷錢包備份放哪裡)。
⚠️風險清單(請務必讀過一遍)
- 市場風險:加密資產可能出現大幅回撤;歷史上多次腰斬。
- 法規風險:各國政策可能影響交易、稅務與可用性(例如是否能納入退休金)。美國近來對 401(k) 政策轉中立,但是否開放仍看各方案。
- 對手方風險:交易所、託管方、收益平台可能有經營與合規風險。
- 操作風險:自我保管若遺失助記詞/私鑰,資產實質歸零。
- 流動性與費率:加密 ATM 等離線換現的手續費較高。
⚠️最後的結論與寫給讀者的話
- 要不要配置?我的答案是:要,但小比例。1%~2% 對多數家庭是「輸得起」的區間,也與主流機構對「有意願參與者」的建議相近。Reuters
- 怎麼配置?先 ETF、後實幣;先用熟悉的券商/基金打開門,再把小額拿來學習錢包。
- 怎麼維持?定期定額 + 再平衡。牛市贖回、熊市回補,目的不是重倉致富,而是用小錢換大機率的不對稱上行。
- 別忘了本質:加密貨幣對我來說不是信仰,而是一種風險回報結構。在家庭資產的配置上,我更在乎的是:就算歸零,生活也能照常過下去;若遇上大牛市,家人能分享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