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瓊逼近40000點,台股逼近20000點,許多在場內的人高興之餘又滿懷焦慮,不知道是否該獲利了結,許多在場外的人扼腕之餘又天人交戰,不知道是否該趕緊進場。
然而對我而言,不管漲、跌到多誇張的程度,資產配置中的核心部位(指數化投資與配息型基金)絕對不會賣,只會持續買進,定期定額部份(衝刺用標的)絕對不會停,只是每月扣款金額會隨漲跌程度進行微調。
和大家分享一段切身經驗。
我的虛擬貨幣資產主要是持有「穩定幣」USDT(賺取活存利率,目前年利率是20%),並且以定期定額的方式每週購買比特幣。從40000美元以下我就開始每週六購買30美元的比特幣,一路買到50000美元的時候,覺得已經太高不敢買,於是想著「這星期先跳過,等回檔之後再多買一點」。結果一路等到現在快要漲破70000,我還是一直買不下手。
前兩者比較單純:月收入多少?開銷與儲蓄狀況?家庭狀況?預計還有多久要退休?退休後的現金流來源?上述種種當然都得納入投資時的考量,坊間也有許多文章、書籍傳授相關概念。以下著重在「個性」部份詳細說明。
就以我身為「指數化投資」的信仰者為例,理論上應該將資產全數投入「低成本全市場指數型ETF」,再定期贖回固定比例當作每月生活所需的現金流。但是我為什麼選擇投入一半資金在「配息型基金」(年成本多了1%以上),領取月配息當作現金流來源?
原因是我很清楚自己的個性(就如同虛擬貨幣的投資經驗):如果選擇第一種方式,當本金大幅增加時,我可能會想要這個月多領一些出來當作旅遊基金(雖然機會不高);當本金大幅減少時,我可能會肉痛而決定這個月少領一些出來、過得節省一點(非常可能發生)。如此一來就失去採取這個投資方式的意義,更會影響全家的生活品質穩定度。
此外,我向來對「數字」很感興趣,但是個性又偏向保守且容易焦慮。將全數資產投入指數型ETF對我來說實在太乏味了,很難一直持續下去(生活少了很大的樂趣)。大部分資產投入相對穩定的配息型基金和指數型ETF,小部分投入波動較高的標的,很小部份投入虛擬貨幣,對我來說是最好的搭配 — 既能讓生活充滿喜愛研究的數字,每晚又能睡得香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