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透納(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1775–1851)
是18.19世紀 英國浪漫主義代表之一,在英鎊20元紙鈔上的國寶級人物
在開始看展之前我對他其實並不了解,故本文將以一個旅人的角度來認識威廉·透納
這位在250年前足跡遍布西歐、以獨特的視角捕捉世界光影的畫家
他對光的探索在風景畫作領域深深影響後世,包括印象派大師莫內在內的眾多畫家。
展廳在中正紀念堂裡,共有兩區,展示了透納的80幅真跡。除了透納的畫作 也選了30件現代藝術家的作品共同展出,在相同的城市或主題下呈現古典與現代的對應。
經過暗暗的廊道後,展板先介紹了「黑暗的房間」這個做法:透納認為先短暫的待在黑暗空間,可以清除先前停留在腦海中的印象,加強光線與顏色重新進到眼睛裡時的體驗感。
我跟著閉上眼、再張開眼,世界重新展開,沈浸到展覽中
月光是這個展間的最後一張;月影在水波上細細的倒影、岸邊較淺的水色、可以辨識出方位的精細市景背景煙囪、與實際觀測位置相同的木星......無一不讓我愛不釋手。
非常細閃的星空映著旁邊的發光球閃閃爍爍,跟著旋轉的光進到下一展間
- 始於英國風景
首先來欣賞英國風景
透納會在實地觀察中素寫下來,融入自己的記憶與想像在正式畫作中創作
看著透納的畫,我彷彿能吹到一點帶著棕色冷調的風, 蒼涼壯麗的風景曾吸引無數旅人,也是我始終嚮往探訪的地方。
第一展區最後是約30分鐘的介紹影片,把畫中地點的現在模樣擺一起,讓人能很好的被引導進畫中的風景,也對透納的背景有更多了解
想像這位兩世紀前的人是靠著雙腳 跟時速8公里的馬車,在歐洲大陸上穿越山水,抵達瑞士的山,義大利的港口,並透過水彩與速寫記錄下來他眼中的世界。
- 走入山間_瑞士
大不列顛島雖然有山,但在第一次看到瑞士高聳銳利的山峰與冰河時,有誰能不被折服與吸引呢? 深不見底的峽谷,總是會讓人讚嘆自然崇高的力量

大部分的地點都已有的地點都已有完整的建設,畫中的驚悚感已不復見
因為是照著實地考就的畫,加上有不少筆記,大部分畫都可以找到現在實際對應的地點
一邊看畫一邊查瑞士觀光局的介紹,倒是看其他畫展不會有的體驗xd
透納眼中的瑞士充滿一種夢幻氛圍,穿過重重山脈透出來的陽光,灑在山湖或城鎮中呈現不同的氣氛。
雖然物是人非,但琉森湖(the Lake of Lucerne)的綠松石色到倒是百年來如一日
- 威尼斯 壯麗的城市
威尼斯(Venice)是透納筆下描繪最多的城市。既擁有水氣氤氳的鮮活壯麗,也承受隨時可能被海潮吞沒的隱憂,美麗與哀愁在此並生。
展出有一系列以威尼斯為主題,從日出到夜晚的水彩畫
清晨這幅白色建物的亮面留白,用陰影顏色來表現細節,呈現晨光輕透但熱鬧的威尼斯
除了水彩也有許多關於威尼斯的油畫,有不少作品因為時間而掉色,我們終究不能看到他最完整的樣子,只能透過留下來的這些來一窺當時的風景。
可以看到當時就有拿來蓋的藍白條紋帆布了xd
因為是以看過的實際景象為基底,在看到僅用簡略筆觸所代表的意象,
有相關經驗可以聯想時 馬上就可以意會到那是什麼意思,是這個展對我來說特別有趣的地方。這些畫作也像是風景攝影作品,有許多景物細節值得探究。

像是這幅 安排在關於海洋的意識流影片後的狂風暴雨圖,連右下角破碎船板上沿著留下的水珠反光都一清二楚

而這幅簡略幾筆 完全可以想像那半邊就是傾盆雨區 海上常有這樣的景象
最後最讓我感動的一幅,也就是本次展覽的重點兼封面圖——藍色瑞吉山之日出

這幅畫的不同細節,是手機或圖檔無法完整呈現的。
光影變化的層次感、日出雲彩曖昧的顏色、晨霧朦朧的山巒
清晨平靜的湖面倒影、尚未關燈的渡船口、還在天空的金星
無一不喚起我的回憶與感動,儘管地點不同(我想起了早上五點的日月潭)
但自然景色帶來的感受 卻有著同樣的連結。
看著這些共鳴,也許我也聽到了一點 崇高的迴響。
對於這些兩百多年前的畫作有如此深的感受是我沒料想到的,我想將這個情懷稱為旅行者的浪漫,壯闊風景愛好者的浪漫。
透納在那個時代用畫筆記錄下光,我們在這個時代可以用單眼相機記錄下光,
同樣對自然與眼前的一切抱持關心並投以新鮮的眼光
走出展廳,已是夕陽時刻,今天天空的雲彩就像畫中的一樣夢幻。
推薦所有喜歡看風景的人都來享受這場展覽,假日可以在下午一點前入場人比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