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近日再度將矛頭指向歐洲,要求歐盟立即停止購買俄羅斯石油,並對中國施加更大經濟壓力,以迫使莫斯科結束對烏克蘭的戰爭。然而,隨著他在阿拉斯加與俄羅斯總統普丁舉行「高峰會」已過三週,和平進程依舊停滯不前,川普的不耐與焦躁情緒逐漸浮現。
「有意願國聯盟」討論安全保證 美國角色仍舉棋不定
在一場由烏克蘭及26個盟國組成的「有意願國聯盟」會議上,川普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及歐洲領袖通話,強調歐洲過去一年向俄羅斯支付逾11億歐元購買燃料,等同於「資助戰爭」。他要求歐洲必須同時對中國加壓,因為北京資金流動同樣助長俄羅斯的戰爭機器。
法國總統馬克宏會後表示,已有26國承諾若停火協議達成,將投入維和部隊或其他形式的安全支持,但他直言,美國必須提供「安全保險網」,否則歐洲的努力難以具備足夠可信度。華府則回應稱,美方僅考慮有限度角色,例如提供空中支援,但堅決排除派遣地面部隊。澤倫斯基籲加強防空與次級制裁
澤倫斯基在會後指出,與會各國討論了強化烏克蘭防空系統的計畫,並提出「新架構」概念。他呼籲盟友加大對俄經濟壓力,特別是對仍與莫斯科貿易的國家實施「次級制裁與特殊關稅」,強調「俄羅斯經濟必須持續承受壓力」。
川普「兩週期限」屢遭落空
自阿拉斯加峰會以來,川普多次聲稱要在「兩週內」判斷俄羅斯是否真心願意談判,並放話若普丁拖延,將祭出「嚴厲後果」。然而,這些期限一再來去,卻未見實際行動。川普時而揚言將啟動「大規模制裁或關稅」,時而又放話「不排除什麼都不做,因為這是他們的戰爭」,顯示出態度曖昧與戰略上的搖擺。
財政部長貝森特日前受訪時坦言,「所有選項都在桌上」,包括更嚴厲的制裁,但國務卿盧比奧也警告,一旦美方此刻啟動新制裁,幾乎等同宣告談判破局,戰爭將至少再持續一年以上。
對外施壓:印度成為代價
在施壓策略上,川普已對印度下手,將其輸美商品關稅提高至50%,以懲罰其持續進口俄油。此舉卻導致美印關係惡化,印度總理莫迪更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普丁等人在中國峰會上同框,明顯釋放外交信號。川普雖聲稱「這讓俄羅斯損失上千億美元」,但其長遠戰略效果仍受質疑。
普丁加大攻勢 澤倫斯基拒赴莫斯科
就在川普等待所謂「兩週期限」時,俄軍對烏克蘭的轟炸卻愈發猛烈,本週更發生造成至少25人死亡的重大襲擊,其中包括兒童。儘管川普對此表示「不驚訝」,他卻保持異常沉默,未公開譴責俄羅斯。
普丁則拋出「邀請澤倫斯基赴莫斯科會談」的提議,但澤倫斯基斷然拒絕,直言「如果有人真想讓會議破局,那就會把地點定在莫斯科」。目前,美方推動的普丁—澤倫斯基雙邊會談仍未有實質進展。
結語
從阿拉斯加峰會到如今,川普始終在「施壓」與「觀望」之間搖擺。他一方面不斷將責任推向歐洲,要求停止購油並制衡中國;另一方面卻對自身是否願意承擔領導角色保持模糊。當歐洲盟友急於推動安全保證,烏克蘭前線戰火仍舊激烈,川普的「兩週期限」已成空話。隨著僵局持續,外界愈發質疑:川普究竟能否提出真正的突破方案,還是讓和平曙光再度遙遙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