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復仇三部曲的第一「步」,直指復仇核心的複雜思辨:是以德報怨還是以直報怨?而那個孔子說的正直之道也許更接近一百種復仇的理由。
宋康昊和綠毛聾啞小子的瓜葛從資本主義的僱傭關係開始,而又諷刺的由階級根深蒂固的貧富差距交會纏繞。綠毛小子就是缺錢,不能幫洗腎的姊姊換一顆腎臟。在自己被器官買賣騙了一顆腎臟之後,走上了綁架之路。
但導演刻畫的這對貧困姐弟,心地是善良的,就像姊姊知道綠毛聾啞小子為她綁架籌醫藥費時,甘願自己赴死也要教他事情的對錯,我們以為姊姊的死,能為這起有些荒謬的「好」綁案劃下句點。誰知道朴贊郁也很重視命運,事情的難以預料,充當人質的小女孩就這樣溺死了,就像她來到爸爸宋康昊夢裡說的,她應該早點學會游泳的,而觀眾也想問也許綠毛小子也應該早點知道放手的?

螢幕上彼此交纏共構的復仇故事當中,最初的惡看似是騙人器官買賣的一家三口,如果綠毛小子沒有被騙,有拿到該拿的錢也許綁架就不會發生。但再進一步抽絲剝繭之後,觀眾也許會明白是社會和體制的問題。所以裴斗娜才會高喊打倒美國財閥,情願加入金正日的共產黨路線,結尾宋康昊的死也因此有了些對於韓國左右翼體制立場的寓意。


本片的幾顆長鏡頭是真的有點過長了,但不至於影響敘事的節奏,只是和近期《分手的決心》爐火純青的隨心所欲而精準,相比稍嫌不夠緊湊。大家都說《殺人回憶》那對看向犯人的眼睛,是犯罪電影的最佳凝視(gaze),但我想說朴贊郁也非常會拍一對眼睛,相比奉俊昊,朴贊郁的凝視也不遑多讓。而「朴贊郁的房間」,在本片以顯端倪,愛恨交織吃喝拉撒於其中,每每作為角色和觀眾的情感積累,以流動於不同場景,也許溪流邊、海邊沙灘、凍結的湖面上,盡顯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