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4-8/20我隻身前往日本高松參加了三年一度盛大的瀨戶內海藝術祭。
說是隻身前往,算是命中注定要來趟 solo 遊!出發之前怎麼和各種朋友約就是約不成,好不容易約到了一個朋友,住宿、交通都訂好了,滿心期待,結果,結果......友人因為在辦國外的簽證,護照被辦事處收!走!了!到出發前才想到,啊~沒有護照怎麼辦,最終無緣出發。這就是這趟獨旅,陰錯陽差的序曲。
8/14 Day1 出發
剛從奧地利回台灣沒幾天的我,帶著還有時差疲憊的身體前往日本高松。
因為媽媽在航空公司上班的關係,從小到大都是候補機票上飛機,去機場等位子若沒有位子就無法出發,這次也不例外。
然而,三年一度的瀨戶內海藝術祭,愛旅行的台灣人是不可能錯過的吧,到高松的飛機非常滿!沒有等到最後一刻,是不知道有沒有位子的。
我等了又等,終於關櫃了,也就是說有買票的客人都 check in 了或客人就是 no show,而我呢?我候補到了!全機最後一個位子!猶如幸運之神眷顧一般,我成功搭上了前往高松的飛機,出發啦!
下午三點半起飛,加一小時時差抵達高松是晚上的八點。搭了前往市區的巴士,在瓦町站下車,沿著已關門的商店街走,來到第一晚和第二晚下塌的青年旅社 Ten to Sen。
在這個青年旅社認識了一些新朋友,讓我這趟高松行增添了很多樂趣。總之,舟車勞頓的我已經累瘋,必須即刻閉上眼睛,休息。
8/15 Day2 大島 Ōshima
天氣:晴、過熱
第二天,我安排了前往大島。大島有著非常特別的歷史。20 世紀初期,大島青松園為日本強制隔離漢生病(俗稱痲瘋病)患者的療養院,直到 1996 年隔離政策才被廢止。
從高松到大島搭的是專門的旅客船,不須購票,直接在發船前到碼頭排隊。排隊時,會有工作人員給你島上的資訊,包括在島上需要遵守的事,此外搭船需要帶口罩。
大島上的居民都是當初因病而來到大島的人,現在住在島上也僅僅剩下 29 人。雖然開放藝術季讓大家可以進入大島,但另一方面也著實不希望大家打擾到當地居民,島民的生活範圍是禁止進入的。
大島,討論的是生死和信仰。每個細節都可以感受到那份歷史的沈重:塔、碑、教堂、禮拜堂、佛像。患者來到島上必須登記自己的信仰,好在過世時知道怎麼被安葬。
當然,還有人權。經歷了近乎一個世紀的隔離政策,患者被迫來到島上,幾乎無法離開,和家人、愛人分別的日子無法計算。山川冬樹的作品《We were the couple that should be together》以劇場的形式在一座教堂中講述一對戀人之間的故事。
我早上搭 11:15 的船班,在島上待 3 小時左右,搭 15:00 的船班回高松。在島上只能走,3 小時很足夠看完大島,外加天氣實在很熱,太陽像是逼不得把你曬成人乾一樣!
為了也能看看高松是什麼樣一個城市,去完大島後,在超商買了蕎麥麵回青旅享用(因為必須洗個澡!太陽已經把我逼到絕境)(我也因為在青旅吃蕎麥麵,認識了青旅的老闆 Ugo)。
吃完後我趕在栗林公園關門前去走走(我要說的是這個)。
晚上回到青旅,參與了青旅的頂樓派對,在這裡認識了兩個從上海來的女生:Cynthia 和晶晶。未來的幾天,有時在島上遇見聊個幾句,有時晚上一起吃個飯,使這趟獨自旅行的我不孤單、不 emo。
8/16 Day3 犬島 Inujima
天氣:晴、過熱
這天出發去犬島。犬島從高松實在難去,要先搭船到直島接著換高速船,途中還會經過豊島。來回 4 小時比待在島上的時間還多,累。
一登上犬島就會看見精緻、漂亮的案內所,這就像是在跟你說:我們犬島是走一個精緻路線。
犬島的精煉所為日本工業時代重要的銅礦精煉廠,1988 年停工後,犬島逐漸沒落,直到 2005 年藝術家柳幸典和建築師三分一博志開始了藝術再生計畫,才讓犬島的故事繼續寫下去。
在犬島也只能用雙腳賣力地走。雖然我都有大概安排哪天要去哪個島,但島上的藝術品我都是跟著藝術季在每個岔路處放的貼心標示牌走。
拐過一個彎,是一棟漂亮的日式建築,是犬島其中的一個家計劃(F 邸,建築師為妹島和世、藝術家為名和晃平)。看到時我真的覺得太厲害了,怎麼說,在一個廢棄到不行的地方,硬生生地蓋!上去!犬島就給我這種反差的感覺——廢棄和精緻一線之間。藝術季賦予犬島一全新的篇章,而那些過去的破銅爛鐵依然還在,很有趣的反差。
瀨戶內海藝術季,在犬島也得說說那豐富的大自然原始的樣貌。除了可以從海邊眺望到對岸的城市,吹著海風(溫的),更值得一提的是犬島精煉所。三分一博志保留原先工廠大部分的建築並修復、改建,整座龐大、巨大的建築物座落在一個雜草叢生、青苔佈滿的失落海邊。走一圈可以感受到自然和工業互相抗衡又共存的狀態。
我搭 13:00 的船回高松,在島上差不多待了 3 小時。在去搭船的路上,遇到一批剛登島的遊客,看見一個歐美來的女遊客,身穿一襲黑色一字領小禮服,一字領以上,已經曬到看起來超痛,外加提一個超大 LV 手提包,鞋子是一雙短跟鞋。我想,她腦海中的海島旅遊是不一樣的畫面。
晚上,和昨天認識的 Cynthia 和晶晶去聽了一個日團 betcover!! 的現場。betcover!! 是她們很喜歡的團,她們聽完這場過幾天還要去岡山聽另一場,非常熱血。
在青旅住兩晚後,我搬去一間在北濱的 airbnb。

betcover!!
8/17 Day4 直島 Naoshima
天氣:晴、過熱
今天是踏上直島的日子,說實在原本不抱太大期待,因為直島相對大島、犬島更加商業化。不是說商業化不好,但可能就相對不特別。
但是,當我沿著海邊騎腳踏車,整個人豁然開朗。搭配著海景和海風,騎著腳踏車在島上亂晃,不用受限公車的時間、和走路的有限性。
直島以前因為有三菱的煉銅廠,所以一直是工業島。真正讓它翻轉的是 80 年代貝尼斯財團(Benesse Corporation)進駐,開始蓋美術館、請安藤忠雄來設計,慢慢把小島變成「藝術之島」,現在已經是瀨戶內海最有代表性的景點了。
基本上,直島就是安藤忠雄的地盤。從地中美術館、新直島美術館到安藤忠雄博物館等等,都有安藤忠雄的身影。
2022 年在台灣看了《挑戰—安藤忠雄展》,看過地中美術館(Chichu Art Museum)的照片和建築草圖,當時我就很喜歡地中美術館這個作品,這次來到直島一定要來看看它。
美術館雖然已有人流管制,但人還是很多,我沒有久留。不過個人認爲地中美術館和裡面展的作品可以算是裝置藝術的天花板,運用建築本身和不同作品的搭配,透過各個空間和自然光的呈現,優雅、簡單又不失樂趣。
看完地中美術館後,我省略了貝尼斯那區,因為不能騎車進去。我直接穿越小山坡前往家計畫區。
騎著電動車翻山越嶺後,迎接我的是一片可以下水的沙灘,實在太誘人啦!汗流浹背的我無法拒絕大海的邀請,我到海灘旁的小攤販,買了一條毛巾和一條男用可下水風呂,穿著我的背心就一步一步跳跳跳(沙灘很燙)地下水了。
換洗完後,旁邊剛好有一家直島時堂,吃了一碗海鮮丼。游了泳又吃飽喝足的我繼續上路。
家計畫是在直島的本村地區,由貝尼斯財團邀請藝術家將廢棄的老屋、神社、倉庫等等改造成藝術空間,大多都是由三分一博志改建,唯有南寺是由安藤忠雄操刀。除了家計畫,直島新美術館、安藤忠雄博物館等等也在本村地區。
在這裡遇到了 Cynthia 和晶晶。她們推薦我預約南寺(Minamidera)。南寺很搶手,就算有藝術護照還得額外買票,因為每個時段都有人數限制,但還是被我買到了最後所剩無幾的其中一張。
在家計畫區繞了一圈,最後一站來到南寺。南寺裡展的是 James Turrell 的作品《Open Sky》。James Turrell 是極簡主義的代表之一,運用自然光、人造光源和不同空間產生對話。
除了南寺,James Turrell 在地中美術館也有三件作品,都很值得親身感受。
回到高松後,晚餐我花了一個小時排了一家烏龍麵店:しんぺいうどん(Shinpei Udon)。我問店員他喜歡熱的還冷的烏龍麵,他一開始還面有難色不願回答,最後還是說:熱的。於是我點了熱的牛肉烏龍麵,裡面有一片檸檬片,可以說是畫龍點睛。
沿路上看到幾家烏龍麵店幾乎都是大排長龍,若想試試正統的讚岐烏龍麵,是要付出代價的。
青旅的老闆 Ugo 邀請我去一間他很喜歡的酒吧咖啡廳:珈琲と本と音楽 半空。早上是咖啡廳,晚上是酒吧。Ugo 告訴我這家咖啡廳給他很大的啟發。咖啡廳的老闆感覺很喜歡文學,裡面滿滿的是書。
他們包括 Ugo,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是他們嚮往的年代。垮掉的一代是 1950’s 在美國出現的一個反傳統嚮往自由的文學與文化運動。
8/18 Day5 豊島 Teshima
天氣:晴、過熱
豊島從高松也不好去。若買藝術季的三日船票,有一天去豊島實在不划算,因為從高松到豊島只有高速船可以到,而高速船不包括在藝術季的三日船票裡。
總之到了豊島後,馬上搭公車前往豊島美術館。
豊島美術館(Teshima Art Museum),之前我說地中美術館是裝置藝術的天花板,喔但,或許豊島美術館才是!
一走進去要看什麼,沒有東西。極簡,利用大自然的元素:光、空氣和水,建築體就是藝術品。觀眾走進藝術品本身,進而觀眾也成為作品的一部分。
半圓的建築,內部空間很大,觀眾可走、可坐、可躺,可以觀察水、可以觀察光、可以觀察風......。豊島美術館是建築師西沢立衛和藝術家李禹煥合作的作品,作品名稱為《Space》。
看完豊島美術館後,其實我已經覺得不用看別的東西了,已經很滿足可回高松了。但因為我有預約豊島的島廚房,而且我買公車一日票,這樣很虧,想說好吧再搭車到唐櫃港晃晃。
走去心跳聲檔案館的路上,吃了一隻抹茶冰淇淋。還好有買,不然我看我早就被這可怕的太陽惡魔擊敗。
心跳聲檔案館,我實在沒有共鳴。雖然會想聽聽看自己的心跳聲,但這整個操作都太商業化,以至於我覺得失去了藝術性。
島廚房外面有個戶外空間,有遮陽的屋簷和木頭平台,可以在那乘涼、休息,是一個很舒服的地方。沒有消費也可以待著。若沒有預約到餐廳內的位子,也可以到戶外空間享用。
他們菜單就兩種:咖喱和魚套餐。他們也有賣西瓜,一整塊很大。不想吃飯,在夏日炎炎嗑一顆大西瓜也非常消暑!
接著我搭了 15:20 的高速船返回高松。
晚餐時,我隨意 google 了一家海鮮餐廳:浜海道。坐在我隔壁的是一個亞洲面孔的女生。她先問我會不會講中文,也自我介紹說她叫胡蘿蔔。她說她也是從上海來的,剛到高松。我和她分享了這幾天下來在藝術季的心得。
上海姐妹花走了以後,我又交到了一個上海來的新朋友。我們一起吃了一頓飯,晚飯後一起散步回各自的住處。
8/19 Day6 男木島 Ogijima
天氣:晴、過熱
這是我最後一天去島上,原本和友人的計劃是要去小豆島。小豆島面積較大,適合開車旅遊。想到自己一個人開車很沒勁,經濟效益也不高,於是最後決定去男木島。
一登島,完全是和前幾個島不同的景象。男木島是一座典型的漁村小島,一棟棟日式小屋座落在小丘上,一層層的木屋很像動漫的場景(真正的動漫場景在小豆島,《魔女宅急便》)。石牆與階梯小巷錯落其間,一個轉角、一個岔路,都可以看見作品的身影。
男木島大麥與未來博物館(Barley and Future Museum of Ogi Island, BFMO)是藝術家團體昭和40年會(The Group 1965)的藝術計畫。他們把村子裡的一棟空屋改造成「100 年後回望今日」的架空資料館,以幽默風趣帶點諷刺的手法,穿越時空,以未來人視角看待男木島的樣子。而在外來考古的他們相信,男木島上的人之所以長壽,是因為吃很多味噌和喝很多當地產的啤酒。
沿著小路,來到一個可以在戶外看著海景、供人休息的餐廳。我喝了一瓶他們自己精釀的啤酒,在這酷暑原本就已經頭昏腦脹,來瓶冰涼的啤酒後,更暈了。
接下來的館我都走馬看花。走了一圈來到海邊,看見鼎鼎有名的步行方舟,更吸引我的是再往前走有個海水浴場。我想下水呀~但這個海水浴場不像直島的那麼平易近人,下水要經過很刺人的礁岩,而且附近都沒有人,有點恐怖。掙扎了一番,還是決定下去看看,當然非常難走,一不小心就會被割傷。僅只一次,沒有下次,不推薦。
也差不多到了最後一班船要開的時間了。梳洗一番後來到港口,有最後一個心願,就是要吃到章魚!在等船的時間,我坐在港口旁一個賣章魚的小攤販,望著海、看著太陽準備落下、看著準備搭船的人們,一邊吃著水煮章魚,啊~好幸福。
回到高松後,我約了昨天認識的胡蘿蔔姐一起去吃德島拉麵麵王,推薦柚子胡椒麵。
接著又和青旅老闆 Ugo 見面,去了一間他的秘密基地酒吧「ヌーヴェル ヴァーグ」。google 上有地標但酒吧沒有招牌,在一間麵店旁邊的小門進去。店內空間不大,放著 Tom Waits 的〈Take It With Me〉。調酒師是一位約莫 70 歲的先生,這個酒吧也是他的家。
跟著我們後面,來了一對夫妻。調酒師、Ugo 和這對夫妻用日文聊得很開心,我完全聽不懂,只在旁邊傻笑。這位優雅的女士對我的作品很感興趣,於是我和她分享了我的作品集,Ugo 是一位很稱職的翻譯!幾個人一起度過了這個簡單、舒服、安靜的夜晚。也是我在高松的最後一個晚上。
8/20 Day7 前往下一站
天氣:晴
這是我離開高松的日子,但我還沒有要回台灣。
我一早起床搭飛機到東京和我媽媽會合,然後一起到河口湖。因為接下來兩天,我們時隔六年要再次挑戰爬富士山。
總結
這趟旅程到這邊,每一天都好精彩,每一天都玩到精疲力盡才回家。
瀨戶內海藝術季,每個小島都是一次的策展,整個瀨戶內海也是一次的策展。在這個瀨戶內海的無形展間,小島們用自己的歷史、故事、風格和不同的風景結合藝術,述說著它們的故事,它們本身就是作品。
三年一度的瀨戶內海藝術季,是一個充滿層次的藝術季。每個細節被執行得徹底,從規劃交通到發放的文宣,都非常精準且精緻。
選擇盛夏酷暑之際來,能體驗夏天日本的島嶼生活,能感受到夏天的溫度和熱血,感受那流不完的汗水。

2025 夏 瀨戶內海藝術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