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聞媒體上,大家談起「五億高中生」案件,焦點幾乎都放在家族紛爭、甚至謀殺案本身。但如果從稅務與財富傳承的角度來看,這起事件真正帶給我們的啟示,是 「錯誤的傳承方式,會讓人財兩失」。
🏠 賴阿公的決定:為什麼要提早贈與土地?
故事要從地主賴阿公說起。他生前擁有價值超過 5 億元 的土地。
他最大的心願,就是讓賴姓高中生(名義上的孫子,血緣上的兒子),能承接這筆資產。
問題來了:
如果等到自己過世後才繼承,根據法律規定,土地會由配偶、子女,甚至孫子輩共同繼承,而且還有 「特留分」 的限制。也就是說,就算他立了遺囑,其他繼承人仍有法律保障的最低份額。
換句話說,賴阿公想「指定傳給孫子」的願望,無法完全透過遺囑實現。
於是,他選擇了「生前贈與」──直接把土地送給高中孫子,表面上看似解決了問題,但卻埋下了更大的風險。
💸 贈與背後的稅務黑洞
我們先來看數字:
第一段:阿公贈與土地給孫子
贈與稅:約 1 億元
土地增值稅(因土地價值大幅上漲):約 1.6 億元 (土地增值稅是算土地現值與取得成本之間的差額,假設土地是二三十年前取得的話,概算成本一億,中間增值的四億算下來土增稅要收1.6億。)
✅ 光這一步,稅務成本就高達 2.6 億元
第二段:孫子早逝,土地再被繼承
孫子過世後,財產依法進入繼承程序。
由於土地是「贈與」而非「繼承」取得,不符合五年內再繼承免稅的規定。
因此又要再繳一筆遺產稅,約 四千多萬。
總結:
這筆土地,原本市值 5 億,光在兩次傳承中,就繳掉 2.6 億以上的稅務成本,整體稅負高達 53%。
也就是說,賴阿公一輩子的心血,幾乎有一半直接進了國庫。
⚖️ 錯誤方法帶來的另一個風險:人財兩失
稅務損失固然嚴重,但更大的問題是:
阿公把土地贈與給孫子時,孫子還只是個高中生,沒有任何管理資產的能力。
結果呢?
- 孫子因身價過億引人覬覦,引來殺身之禍
- 由於他沒有配偶、沒有子女,合法繼承人變成母親(而且母親身份為中國籍,繼承也涉及爭議)及兄弟姊妹,(賴阿公的長子長女這些都算是高中生的兄弟姊妹)。
- 所以為什麼賴姓家族的人要跟他的媽媽去打訴訟?錢如果只有500塊,沒有人要去打。就是因為有錢,才要去訴訟,因為才有價值,才有這個意義。
- 家族因此陷入法律糾紛
這就是所謂的 「傳承不當」:
- 稅繳了大半
- 資產沒有留到真正想交給的人
- 家族關係破裂
- 最後,財富沒守住,命也沒了
📌 啟示一:為什麼很多人偏愛「生前贈與」?
其實,選擇「生前贈與」的長輩,想法通常有兩點:
- 我能自己決定要給誰、給多少,不會被法律的「特留分」限制。
- 可以提早安排,避免過世後資產落入法律繼承的僵局。
這些想法並沒有錯,但問題在於:
如果沒有同時考慮 稅務成本 與 受贈人的能力,這樣的傳承方式往往事與願違。
📌 啟示二:傳承不是「給出去」就好
真正的傳承,要避免兩大陷阱:
- 稅務損失:沒有規劃,可能一半資產進國庫。
- 方法不當:資產落到沒有能力守護的人手裡,導致人財兩失。
因此,專業的傳承規劃,除了稅務設計,更需要考慮:
- 要給誰?對方有能力管理嗎?
- 要怎麼給?現金、保險、不動產、股權、信託,各有差異。
- 要不要分階段給?例如透過信託,分年分批給,而不是一次到位。或是利用保險的分期給付類信託功能,每年給,更能照顧所愛的家人
✅ 小結:別讓愛走偏
回顧「五億高中生」案例,阿公的出發點其實是愛──希望孫子能得到最好的照顧。
但因為缺乏完整規劃,最終卻演變成人財兩失的悲劇。
這提醒我們:
- 財富傳承不能只靠直覺,要靠專業。
- 愛需要被設計,才能正確延續。
- 少了方法,辛苦一輩子的資產,可能換來的是爭吵、官司,甚至家庭破裂。
✍️ 如果你也正在思考「要怎麼把土地、房產或資產怎麼交給孩子」,建議一定要先和專業顧問討論。
因為傳承不是單純的「給」,而是要確保「心安、人安、財安」。 唯有如此,我們留下的才不只是財富,更是完整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