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你知道自己未來會賺得更多,為何要為未來富裕的自己拼命省錢而委屈現在的自己?」
這是《別把你的錢留到死》作者柏金斯,年輕時的上司口中的提醒,而這句話如暮鼓晨鐘般改變了他使用財富的方式。柏金斯當時為了累積金融業的工作經驗,在華爾街做著低薪的工作。他非常節儉,自己也以此自豪,但某天他與老闆聊到此事時,老闆卻罵他是個笨蛋,因為一般來說,我們應該在賺到較多錢時存下一些以供缺錢時使用,但柏金斯的行為完全與此相反一一他正在缺錢的年度中存錢,以供富裕的年度使用!
這並非鼓吹年輕人不要存錢,而是不要存「太多」錢。存多少錢算是「太多」並沒有明確標準,但我認為有個不錯的評估方式:考慮過度延後體驗的負面後果。
過度延後體驗的後果
習慣是非常強大的力量。如果我們在年輕時養成一直存錢而不花錢的習慣,會導致到了人生後期,突然需要動用自己辛苦存下的老本時,不知道怎麼做或不捨得做,最後把一堆錢留到死。
我的經驗也印證了這個想法,由於從小到大都把零用錢存起來且幾乎不花,使我現在想花錢投資體驗時,反而不知道該怎麼做,心中時不時還會冒出「我好像在浪費錢」的罪惡感。可想而知,到了老年,這種習慣的力量會變得多麼強大。
作者如此形容習慣延後體驗的人:「從只知道讀書、為了所謂更美好的未來而犧牲太多、從而錯過高中時期所有樂趣的青少年,到為了一個又一個工作升遷而不斷努力的中年父親,結果一再跳過與自己青少年孩子那些不可取代的經歷。」這段話前半段精準描述了我在高中時的狀態,而如果沒有讀到這本書,我很可能會繼續走向後半段所述,有些可悲的中年人生。
然而,「年輕時避免高儲蓄率」的想法實際上和主流理財建議是互相矛盾的,為什麼呢?
與主流理財建議的不同:把錢花掉vs.存下來投資
所有長期投資的策略都會提到複利的威力,而越早投入資金,就有越多時間讓複利發揮作用,總報酬率也會越高。這是事實,但「賺到最多的錢」可不能和「獲得最高的人生滿意度」劃上等號。關於人生滿意度的理論,可以參考《別把你的錢留到死》:如何支配財富,才能換得令你滿意的人生? 。
我在高中時, 因為偶然滑到市場先生的文章,開啟了指數化投資的旅程。由於上述理由,我希望盡早將資金投入指數型ETF,所以過去一直嘗試存下最多的錢買進VOO(一種追蹤標普500的ETF)。但我發現,即使自己非常節儉,一整年下來的收益或許還不如當上主治醫師的我一個月所賺到的零頭,那我為何不趁現在先善用這筆錢投資在體驗上,豐富自己的青春呢?雖然把錢存下來進行投資可以讓我賺到更多錢,但我卻永遠失去了在年輕時可獲得良好體驗,畢竟我無法回到過去。
買房頭期款(或其他大筆支出)怎麼辦?
如果長輩無法為子女購屋提供經濟上的支持,此時便要審慎規劃買房的時間點,以及能確實達成目標的儲蓄計劃,找出消費和存錢之間的平衡點。最重要的是,雖然一間自己的房子在傳統上似乎是必需品,但我認為:為此犧牲年輕時的諸多體驗是不值得的。柏金斯在書中亦有提到,相較於物品,體驗往往能換得對人生的更高滿意程度(同樣可參考《別把你的錢留到死》:如何支配財富,才能換得令你滿意的人生? )。當然,一個屬於自己的家或許也能創造許多美好回憶,所以房屋價格與其他消費間的權衡值得花時間思考,想清楚自己究竟能負擔多貴的房子?
因此,趁體力和活力尚在巔峰時,盡可能地將錢投資在各種體驗上吧!別等到年老力衰、齒危髮禿時,才在哀嘆千金難買早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