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資理財一直是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市面上充滿了各種教人如何開源、節流的財經書籍和影片,卻很少聽到有人論述「如何花錢」。也是,就算是國小學生也會用錢消費,這還需要有人教嗎?
美國企業家柏金斯(Bill Perkins)卻有不同的想法,在暢銷書《別把你的錢留到死》中,他主張在死亡的那一刻財富恰好歸零,才是活出了最理想的人生,並提出能幫助我們達成這個目標的方法。按照他的標準,恐怕沒多少人在用正確的方式花錢一一現在的美國人直到七、八十歲,平均淨資產竟然仍在持續增長,最終不意外地留下大筆財富無法享用,徒留遺憾。
以前習慣一股腦兒儲蓄,或把錢拿去投資的我深受本書啟發,使我開始為金錢的使用進行規劃,而免於步入前人後塵。因此,我推薦每個人都應該讀一次《別把你的錢留到死》。那麼,究竟如何花錢,才能換得令人滿意的人生呢?我在書中找到了三項重要見解:
一、在適當的時間點,把錢換成對人生的滿意度。
二、錢應該更多花在能產生「記憶股息」的體驗上,而非物品。
三、投資你的健康!
在適當的時間點,把錢換成對人生的滿意度
人生就像一場遊戲,遊戲目標從來不是獲得最多的錢,而是獲得最高的,對人生的總體滿意度。你可以想像有一種「滿意度積分」,而這個積分正代表著總體滿意度的高低。我們生活中的每個行動都會對總體滿意度造成正面或負面的影響,例如一趟美好的旅行會為我們賺得積分,而枯燥的工作則有扣分的效果1。
為了盡可能地接近可能獲得的最高積分,我們必須思考在人生的各個階段,應該在何時、以何種速度賺錢和花錢,這是因爲依照年齡的不同,金錢轉換成滿意度積分的效率也有所不同。對青年而言,生命活力充沛,同樣的錢能換到更多的滿意度;隨著年紀漸長,雖然資產增加了,但生命活力和金錢轉換效率卻開始下降,老年時人們可能只想待在家裡,哪兒都不去,有再多的錢也不知道可以用在哪裡了。由此可見,太晚停止累積財富,則老年時花錢速度甚至可能比不上資產自然增加的速度,等於錢都白賺了;太早開始消耗財富,能換得的滿意度便有限,同樣不夠理想。這正像是一個「最佳化」的問題。
另外,我們也需要在適當的年紀經歷特定的體驗。例如打羽球、環島等活動,在體力巔峰期去體驗才足夠好玩,或許活到九十歲的老人仍能打羽球,但有趣的程度肯定不如二十歲時。為了避免錯過體驗的黃金時期,你需要事前有所計劃。沒有計畫的人往往只是漫無目的地存錢,到老才發現自己除了錢以外一無所有,沒什麼值得回顧的記憶,這肯定不是我們想要的最佳解法。
錢應該更多花在能產生「記憶股息」的體驗上,而非物品
相較於物品,體驗往往能轉換成更高的滿意度。這是因為雖然剛獲得想要的物品時很令人興奮,但很快就會變得習慣它的存在,而使它對人生滿意度的貢獻迅速降低;體驗卻與物品不同,它會產生「記憶股息」,未來的自己每次回想正面體驗時,都會為自己的人生滿意度加分。也就是說,適當地提早體驗其實能增加最終的滿意度總積分。
除了儘早獲得體驗外,還有什麼增加記憶股息的方式?作者建議我們可以在經歷體驗的當下多拍照,甚至剪輯成影片,或是多與朋友相聚,聊聊過往的回憶,這些方式都能為我們提高對人生的滿意程度。
投資你的健康!
「生命活力」是影響金錢轉換成滿意度效率的重要因素。作者在書中有他自己對生命活力的定義,但我想如此詮釋這個詞:生命活力指的是當錢財和時間等條件相同時,從事活動以獲得良好體驗的能力。
健康狀態,無疑是生命活力的基礎。體力好的人,能從事的活動更多,也更有能力從中獲得樂趣一一體力差的人不可能覺得上山下海多麽有趣。健康狀態良好但不富有的人,依然可以獲得許多美好的體驗,而再多的錢也無法彌補糟糕的身體。作者如此說:「投資你的健康,你的健康會大幅改變你享受各種體驗的能力。」雖然我原本的生活還算得上規律,但這句話讓我加倍注意自己的健康。
另外,心態(或心理健康)也會影響生命活力的高低。試想兩個體力相同的老人,其中一人只是悲觀地等死,另一人卻始終抱持著對事物的好奇心,願意努力「跟上時代」,顯然第二位老人擁有更高的生命活力。同樣地,假如年輕人老早就喪失了對生活的熱情和嘗試的勇氣,即使身體健康,生命活力也不會高。
「死前財產歸零」的想法當然也招來許多質疑的聲音,其中最常見的二個問題是:「那孩子怎麼辦」、「年老時如果生重病不就沒錢了」。對於繼承問題,作者建議我們改變「把遺產留給孩子」的傳統思維,有什麼要給應該盡早給,而贈與的最理想時間點落在孩子26-35歲時。對於老年的支出問題,作者也提出用年金險、醫療險等保險以對抗風險的方式,避免落入「下流老人」的窘境。
雖然「Die With Zero」恐怕是個不可能的任務,卻是值得我們持續努力的方向。
1書中也有提到為正面體驗打分數的方式,但這個分數沒有負值,與我主張的「滿意度積分」並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