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來說,文創這件事,不只是寫文章、拍照、做設計,而是一種生活方式的延伸。很多人問過我:「你怎麼能夠維持這麼大量的創作?而且還能定時定量地發表?」這背後並不是什麼神祕的方法,而是我心裡一直存在的一個核心理念:普普文創。

什麼是「普普文創」?用最簡單的話來說,它就像是一個小型的媒體公司。我一個人,就是公司裡的全部角色:企劃、編輯、作者、攝影、行銷……全部都由我包辦。這種模式的好處在於,靈活、直接,而且不需要等待別人決策。我想到什麼,就可以馬上去做,並且在短時間內完成與發表。
很多創作者習慣要把東西打磨到最好,才願意端上桌。他們可能一個禮拜只發表一篇,甚至一個月才寫完一個完整的作品。這樣的方式沒有錯,但我覺得在資訊爆炸的時代,這樣太慢了。一篇作品一旦發表出去,就立刻被淹沒在浩瀚的網路大海裡,幾天後連個渣都不剩。於是我選擇了不同的道路:高頻率、持續不斷的創作。有人可能會質疑,這樣是不是太緊繃?會不會讓自己失去原本創作的樂趣?我不否認,剛開始的時候確實會感覺工作強度很大,每天都在壓力下完成一篇又一篇。但習慣了之後,反而覺得這是一種節奏,一種規律。就像每天刷牙洗臉一樣,創作不再是一種額外的負擔,而是生活裡理所當然的一部分。
在這個過程中,AI成為了我的好夥伴。過去,創作需要花大量時間在打字、潤稿、甚至逐字逐句的校對上,耗時又耗力。但現在有了語音轉文字的技術,我只需要把腦袋裡的想法直接說出來,就能快速轉化為文字,再交給AI做潤飾。這樣的方式大幅提升了我的效率,讓我能夠把更多精力放在思考與內容的方向上,而不是被繁瑣的技術性工作拖住。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這樣的創作是不是缺乏「手感」?會不會失去了那份原汁原味?但在我看來,AI只是工具,就像攝影師用相機取代畫筆,並不代表藝術就因此消失。真正的創意還是在於人,AI只是幫我把腦中的畫面、語言與情感更快、更有效率地呈現出來。換句話說,它讓我有機會創作更多,嘗試更多。
當然,這樣的模式不代表沒有風險。快速大量的創作,容易讓品質低落,這點AI的最大公約數,會讓作品保持在一定的水準。但我選擇用「數量」去換「能見度」。方格子這樣的創作平台,本身就是一個封閉的小環境,限制非會員的衍伸閱讀可能,造成流量有限,每篇文章被讀到的機會並不多。只能靠不斷的刺激來達到被看見的可能,如果只依靠偶爾發表一兩篇,幾乎不可能被人注意。相反地,如果篇數夠多,就像在海裡撒網,總會有人被吸引進來。
而當有人點進來之後,他們可能利用"找尋"會翻看更多文章,從中找到共鳴,這樣的累積才是關鍵。點閱數不是目的,而是創作被看見的一個媒介。對我來說,能夠和更多人交流,讓更多人理解我的思考、理念,才是真正的價值。
在創作上,我常常提醒自己:左腦理性,右腦藝術。左腦給我結構、分析、規劃,讓我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有效率地產出。右腦則提供情感、想像力與直覺,讓作品不至於變得冷冰冰、只有資訊而沒有溫度。兩者相互平衡,就能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
舉例來說,我在寫散文的時候,會用左腦去安排文章的結構,思考如何鋪陳起承轉合;但在落筆時,則讓右腦去引導語言的流動,讓文字裡帶有情感的張力。又或者在寫評論文章時,我用理性去搜集資料,建構邏輯;但最後的表達,仍然需要一些藝術性的修辭,才能讓人讀得下去。這跟我一邊寫程式,一邊畫速寫,基本上是同一邏輯。
這樣的創作方式,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自我修煉。它讓我不只是單純地「完成文章」,而是能夠同時訓練理性與感性,讓兩者不斷交錯互補。這也是為什麼我能長時間維持創作,而不會輕易感到枯竭。
最後,我要感謝那些願意閱讀、願意提問的人。正因為有了交流,我的文字才不是獨白,而是能夠在不同人的心裡激起共鳴。每一次的互動,都是我創作的一部分,也成為推動我繼續前進的力量。
或許未來,文創的生態還會繼續改變,平台會有起落,工具會有更新。但對我來說,創作這件事並不會消失。它就像是一種日常、一種習慣,甚至是一種責任。我希望能透過自己的方式,把更多想法帶給大家,也讓更多人感受到創作的可能性。
呵呵,再次感謝你的提問。這是一條孤獨卻充滿挑戰的路,但因為有了交流,它也變得不再孤單。願我們都能在創作的世界裡,不斷突破自我,找到屬於自己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