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奈良美智在當代藝術領域的鼎鼎大名,不用多解釋;縱然好像還有人以為他是女生(笑)。
奈良美智的愛台灣,也許要解釋一下--他挺台灣愛台灣,愛到決定從2021年起,在台灣展開《奈良美智特展》各地巡展計畫、每檔展都是無料免費入場,源自於他感念台灣人在疫情熱血捐口罩給日本以及311大震時對日本捐款最力等等的日台友好情誼,他的感念方式是: 與台灣文總攜手、親民且親力親為地實踐這一系列的策展。


我幸運地在競爭激烈的開放預約當日,成功卡位平日(星期五)的正午時段1名獨自成行。八月底最後一個星期五上午,搭1062從台北市區前進瑞芳,先在區民廣場站下車,再轉搭開往茹川橋、水湳洞一帶的公車繼續向展場所在位置挺進。本以為這僻靜偏遠的天涯海角對於沒有自己開車的人來說不好到達;但實際走一遭後,發現使用大眾交通工具也很便利--前提是要先看好可搭交通工具的行駛班次(並且保佑不要誤點~),基本上先把自己送到區民廣場或瑞芳火車站,從這裡選搭開往水湳洞方向的車,就行! 有些公車是錯過這一班就要再等一小時才可以遇上下一班、有些則是小型公車座位有限,所以出發之前建議查好班次,只要轉車銜接順利,並不困難。我從區民廣場站坐車到水湳洞停車場、遊客中心處下車,一下車,陰陽海近在咫尺,站在觀景台望海、回頭看則是十三行遺址,背山向海在此觀看山海在天地間的合唱,美極了!

前往展場需要經過一小段爬坡與爬階梯,炎熱的正午很考驗觀展者的體力與耐力~幸好這些年努力養生、平時堅持運動,雖然上午出門前沒怎麼吃、午餐也先選擇跳過,但沒有熱暈在半路上。
看到這幢建築物躍然眼前時,莫名感動! 以為很不容易到的地方,終於我還是不放棄地來到了! 感恩奈良美智策展、也感恩上天讓我搶到名額。

由於天氣實在好熱,這一天與展覽名稱不符--既不朦朧、也不潮濕,艷陽高照沒下一滴雨(難得),得以看到美翻天的無敵海景,隨處都是好景色、大家都在四周圍猛拍照,怎麼拍怎麼好看--為了降溫消暑我買了一瓶展場限定的冷泡茶,擺在展場外一處水泥圍籬、以海天一色為背景拍照留念,超美。

進場時要交出除了相機與手機以外的一切--任何尺寸款式的包包、袋子、皮夾一概不能帶入場(再小也不行),有統一寄物處可供暫存保管。
這幢建築據悉以往是台電前身「台金公司」時期的員工宿舍。1987年這一帶的採金時代結束後由台電正式接管,為了活化包括水湳洞選煉廠的歷史文化資產,台電從2023年起推動「金水基地」的轉型再生,目標是把此處形塑成結合歷史建築與當代藝術的展演場域。
展覽從拾級而上至建築的二樓開始看,展區一共遍佈三層樓。上圖是我在二樓印象極深、看了很久的驚豔之作--這個現場看小小的裝置藝術,乍看很不起眼,像一副豎直的眼鏡,透過「鏡片」、觀者能從白牆上看見窗戶外動態的陰陽海海景被映出來! 發現這個巧妙裝置的觀看方式與視覺效果時,相當驚喜。
二樓的最熱門「焦點」當然就是朦朧潮濕的一天這幅大畫的本尊、也是展覽主視覺。但是觀賞此畫的過程頗讓人「傻眼」--限時30秒! 主要是要限制觀眾與畫同框合照的時間。說真的,原則上這是一個「德政」,得以舒緩爭相拍照者堵在畫作前、對真心想好好看畫的人產生的視線干擾;警衛堅守職責、拿碼表端坐畫作旁邊、看好每一組人拍照的秒數、時間一到即大聲喊下一組,旁觀此景過程令人莞爾、但同時也讓我覺得無奈,這一區既是全場焦點、也是全場最嘈雜的據點。此起彼落的拍照、讀秒與驅趕聲,讓這幅畫本質的寧靜感盡失。我一個人,沒有請誰幫我跟畫拍張照、也不打算自拍,想要純看畫到底要不要被讀30秒? 我沒有答案。只是夾縫中抓到timing,拍下這張畫的無人正面空景一幅。
看展拍照影響到觀展品質及情緒的狀況,好像有點熱烈... 看各種展覽變成同時也要看人,甚至時有耳聞只想單純靜靜看作品的人會被想拍照的人喊借過,這實在有點反客為主了。我不禁感嘆,看展的初衷與觀看方式是甚麼,我們是否要重新思索規範與管理展場秩序的方法呢...?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