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關的戰後重建(下)
安定城南方,金城高大的城牆,卻也難掩南路軍潰敗後城中瀰漫的蕭索。 古浪峽一戰,不僅折損了精兵強將,也讓金城府的官吏體系幾近癱瘓。 許多官員或陣亡,或棄職逃走,又或請調他處,留下的是一個個空缺的官位和堆積如山的政務。 八王爺韓睿淵深知,民心與軍心同等重要。要穩住金城,不僅要軍隊能戰,更要民生安定。 他召來新任知府林象池,這位林黛玉的堂叔,商議安民之策。 「象池,金城府如今百廢待舉,官吏匱乏,難以有效治理。」 韓睿淵語氣沉穩,帶著幾分對未來的憂慮, 「本王帶來了五千親衛以固守邊防,可是這民生政務,還需你大刀闊斧,重建秩序。」 林象池拱手,面上帶著嚴肅:
「王爺所言甚是。下官抵達金城後,便察覺諸多事務堆積如山,無人處理。尤其南路軍大敗後,更是人心浮動。」 韓睿淵點頭: 「因此,招募識字之人,擔任府衙書吏、衙役,勢在必行。這些人,將是金城府重新運轉的基石。」 隨後,一紙招募啟事便貼遍了金城的大街小巷。 啟事中言明,金城府急需有志之士,不論出身,只要識字且品行端正,皆可應募擔任書吏或胥吏,每月俸祿從優,並提供簡易食宿。 消息傳開,城中百姓大部份只是聽聽就好。 畢竟古代能讀書認字的人,真的不多! 然而,還是有一些因戰亂破產的高門子弟、落魄秀才,甚至是一些原本在商行中擔任賬房的識字百姓,懷著忐忑的心情前往應募。
他們發現八王爺和林知府的態度,與過往那些高高在上的官老爺們截然不同。 林象池親自坐鎮招募處,與八王爺一道,對每一位應募者一一面談。 他們不只看讀書人會不會背誦四書五經,更注重其算學、地理知識,甚至會問一些關於地方民生的實際問題。 比如,如何丈量土地,如何記錄戶籍,如何管理倉儲,這些在傳統儒生看來「不入流」的實用之學,卻成了選拔的重點。
************** 「你可懂得打算盤?」林象池問一位面相忠厚的中年秀才。 那秀才一怔,囁喏道:「回大人,學生只學過詩書,算盤……只見過沒用過。」 林象池眉頭微蹙,卻又耐心解釋: 「金城府財政艱難,每一筆進出都須清晰明白,若不懂算學,如何打理庫房錢糧? 既然如此,這九品的倉使,就與你無緣了!先當個抄寫書辦吧。」 而八王爺也會冷不丁地問應徵補快的人:
「若有牧民與漢人械鬥,你當如何處理? 只憑律法條文,怕是難以服眾。」
他考驗的是應徵者處事靈活性和百姓的接受度。 **************
經過數日的嚴格篩選,一批雖非科舉正途出身,卻具備實際能力的識字之人,被選拔進了金城府衙。
他們之中,有原先的商賈賬房,有落魄的教書先生,甚至還有幾位在戰亂中失去商隊、不得不轉行的商人。
金城府衙經過一番修整,也重新煥發出些許生機。
新招募的書吏們,在林象池的親自指導下,開始學習如何整理文書,如何登記入冊,如何處理百姓訴訟。
八王爺也會不定時地出現在府衙,親自查看公文,聽取各項事務的匯報。
林象池深知,要讓這些習慣了戰火和混亂的百姓重新信任官府,便要讓他們看到府衙的改變。
他要求書吏們處理政務時務求公正,與百姓打交道時務必耐心,尤其對於那些在戰亂中受損的家庭,更要給予安撫與實際幫助。 漸漸地,金城府開始正常運轉起來。
孩子們在街上追逐嬉鬧,商販們的叫賣聲此起彼伏,儘管生活依然艱難,但百姓們眼中那份對未來的迷茫,似乎也少了一些。 八王爺和林象池的努力,如同一股清流,緩緩地滋潤著這片飽受戰火摧殘的土地。 他們不僅為金城府注入了新的血液,更為這座城市的重建與安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待續

教育是人才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