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早安,2025 年的蘋果秋季發表會 Awe Dropping已經落幕。與過去幾年相比,今年的基調有了明顯轉折。不是 GPU 效能的跑分展示,也不是 AI 的華麗口號,而是設計回到舞台中央。最薄的 iPhone 17 Air、全新自研的 N1 無線晶片,以及在幕後默默支撐的 Neural Engine,共同編織了一場更內斂卻更有意涵的故事。
在過去三年,蘋果的秋季發表會習慣以晶片效能與 AI 力量作為號召。A17 Pro 宣傳光追遊戲、A18 聚焦 AI 運算,媒體標題總離不開跑分與 GPU。到了 2025 年,蘋果選擇換個方向:讓人重新用驚嘆這個詞,去理解產品的設計與體驗。
iPhone 17 Air 的設計與相機

相機模組也不再是例行更新。後鏡頭以光學融合技術覆蓋多焦段,讓模組更簡潔。前鏡頭改成方形感光元件,解析度提升至 18MP,並首次支援 Center Stage,自動保持人物居中,橫向自拍與視訊會議體驗更直覺。Pro 系列更引入 Dual Capture 雙錄影,能同時捕捉前後鏡頭畫面。這些細節讓影像從單純比像素,轉為日常可感的使用便利。
A19 與 Neural Engine 的幕後角色

A19 與 A19 Pro 延續台積電 3 奈米製程,但今年敘事不再是 CPU 或 GPU 的力量,而是神經網路引擎(Neural Engine, NPU) 的強化。
Neural Engine 的功用在於專門處理 AI 與機器學習的計算。它不像 CPU 或 GPU 那樣面對通用任務,而是針對矩陣與向量運算最佳化。這使它能更高效地完成語音辨識、影像分類、自然語言處理,甚至生成式 AI 任務。
這次的強化意味著:
- 語音層面:Siri 回應更快,語音轉文字的延遲縮短。
- 影像層面:照片整理、自動分類與即時影像處理更順暢。
- 健康層面:Apple Watch 與 iPhone 的數據分析更即時,能提供更準確的睡眠與血壓判讀。
- 翻譯層面:AirPods Pro 3 的即時翻譯,也依賴 NPU 在本地完成快速推論。
這次 NPU 的強化,把演算法搬到日常硬體上,讓每一次 Siri 的對答或照片整理,都能即時完成,不需要仰賴雲端。
(延伸閱讀:AI 晶片:CPU、GPU、NPU、TPU)
N1 晶片與通訊自主

N1 讓日常連線更快更穩。
今年另一個重要轉折,是 N1 無線晶片的首次亮相。它支援 Wi-Fi 7、Bluetooth 6 與 Thread,正式取代前一代的 C1X 晶片。
C1X 著重在藍牙與超寬頻,而 N1 則擴展到最新一代 Wi-Fi 與物聯網生態。這代表 AirDrop 更快、熱點更穩定、跨裝置互動更順暢。更重要的是,N1 由蘋果自研,意味著在無線通訊這一關鍵模組上,蘋果正逐步擺脫對 Broadcom 的依賴。
市場評論將這視為供應鏈主導權的回收。對消費者來說,可能只是 Wi-Fi 更快、耳機更穩,但對蘋果而言,這是一場長線的戰略轉移。
市場觀點
除了 iPhone 與晶片,Apple Watch 11 與 Ultra 3 新增血壓監測與衛星通訊,AirPods Pro 3 則導入心率感測與即時翻譯。雖然這些功能對日常有價值,但屬於漸進式更新,媒體普遍認為它們是務實而非驚艷。
過去十年,Apple 享受著來自 Google 搜尋預設交易的高額收益,讓服務營收持續成長,卻因此少了投入數據與 AI 的必要壓力。如今在 AI 爆炸式進展的時代,Apple 反而顯得落後。外界批評它只是硬體公司,也正是因為缺乏 Google、OpenAI 那樣的數據與模型能力。
當法院裁定 Google 可以繼續支付 Apple 預設搜尋分潤時,媒體稱這是蘋果的勝利,但同時也有人指出,這筆純利潤正是蘋果失去 AI 能力積累的代價。
對一般使用者來說,iPhone 17 Air 的極薄手感、自拍鏡頭的改造,以及更穩定的無線連線,都是立刻能感受到的日常便利。但在科技產業更大的敘事中,這些設計之所以被低估,正因為 Apple 不再是 AI 世界的領航者。
(延伸閱讀:Google Chrome 與新競爭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