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 Google 來說,Chrome 不僅僅是一個瀏覽器。它是搜尋的入口,是廣告的分發渠道,也是 AI 產品的第一接觸點。這就是為什麼當司法部在 2020 年提起反壟斷訴訟時,Chrome 立刻成為焦點。
- 2020 年 10 月,司法部起訴 Google 濫用壟斷地位,透過與 Apple、Samsung 等廠商簽訂預設搜尋合約,鎖定流量。
- 2023 年 9 月,案件正式開庭,揭露 Google 每年花費數十億美元,確保自家搜尋引擎是各大裝置的預設選項。
- 2024 年 8 月,法院裁定 Google 違反反壟斷法。
- 2025 年 9 月初,補救方案出爐:Chrome 不拆分,但 Google 必須結束排他性預設協議,並開放部分搜尋資料,接受六年的監督。
另一條線索同樣重要。2023 年,司法部針對 Google 的廣告技術再度提告。2025 年 4 月,法院裁定 Google 違法,並將在 9 月下旬展開補救措施討論。搜尋與廣告兩大支柱同時受到挑戰,這才是真正讓 Google 感到壓力的原因。
結構沒有動,但行為被管

- 不再允許與裝置商簽訂排他預設合約。
- 必須向競爭對手開放搜尋索引與互動資料。
- 設置長達六年的監督制度。
從 Google 的立場看,這是避免最壞卻也是不再自由。Chrome 保留下來,但它不再能完全綁定流量。Google 必須接受,一個更開放的入口時代正在形成。
全球監管的同步壓力
這不是美國一地的戰爭。
- 在歐盟,數位市場法要求守門人提供搜尋選擇畫面,禁止跨產品綁定。Alphabet 已被點名。
- 在英國,CMA 啟動將 Google 指定為具策略性市場地位的程序。
- 在澳洲,ACCC 要求 Google 調整 Android 預設協議,並以罰款結案。
- 在印度,CCI 強制 Google 為 Android 增加搜尋選擇畫面,並允許卸載預設應用。
全球監管的方向非常一致:不讓預設等於市場壟斷。對 Google 來說,這代表未來無法再靠合約鎖定,而必須靠產品力與差異化來維持市占。
為什麼 Chrome 這麼重要
截至 2025 年,Chrome 在全球桌面瀏覽器市占超過 70%,行動端市占約 69%。這不只是市占的問題,而是入口效應:
- 預設入口,帶來穩定流量
- 流量,生成使用者資料
- 資料,支撐廣告變現與 AI 模型訓練
Chrome 是整個生態的前哨站。這也是為什麼當傳出 Perplexity 願意出價 345 億美元收購 Chrome,市場一片譁然。Perplexity 是一家成立僅數年的 AI 搜尋公司,主打結合大型語言模型的問答式搜尋體驗。對這樣的公司而言,收購 Chrome 意味著立刻掌握全球用戶的瀏覽入口,將 AI 搜尋直接放進數十億人的日常使用流程。甚至 OpenAI 也表態若被迫出售,願意考慮承接。這些傳聞不一定會成真,但足以顯示 Chrome 的戰略價值。
收入衝擊與 AI 的未來
對 Google 而言,判決最直接的衝擊在於收入。多年來,Apple Safari 與 Google 的分潤協議,是搜尋廣告穩定的來源。若這些協議縮短或被限制,Google 必須用其他方式維持流量。
同時,資料共享要求也可能動搖 Google 的 AI 佈局。Google 一直仰賴龐大的搜尋資料來訓練模型,如果競爭對手也能取得部分資料,這將削弱 Google 在 AI 搜尋時代的獨佔優勢。
入口沒有被奪走,但規則換了
Google 必須重新計算。
- 如何在沒有排他協議的情況下,維持 Chrome 與搜尋的優勢?
- 如何在資料部分開放後,找到新的差異化能力,例如更好的 AI 整合體驗?
- 如何應對全球監管的收斂,避免在不同市場被逐步切割?
這些問題,都是 Google 站在自己立場不得不面對的入口挑戰。從 Google 的角度來看,這場官司不是一場結束,而是一個新的開始。Chrome 還在手中,但它不再是牢不可破的護城河。未來的挑戰,不是如何守住市占,而是如何在新規則下,繼續定義入口。
AI 時代的瀏覽器,不只是載體,而是助理。Google 是否能讓 Chrome 成為那個第一位 AI 幫手,而不是單純的工具,將決定它能否在下一個十年繼續佔據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