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 我是CCChen
預計11/08參加AI中級第二場考試
本次學習策略是閱讀專業書本,增加知識累積量.同時運用AI提示詞優化設計,嘗試自動化整理閱讀筆記.
以下書本為iPAS官方推薦考試參考書本
本篇文章為 分享書本:《數位治理:韌性.AI.規管》 的閱讀整理

書本資訊
書名:數位治理:韌性.AI.規管
主編:彭芸、葉志良
出版社: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年4月19日
ISBN:9786269795994
頁數:約 240 頁
書本摘要 (500字)
《數位治理:韌性.AI.規管》聚焦在當代數位治理的三大關鍵面向:數位韌性、人工智慧應用與規管政策。
本書由台灣匯流研究學會策劃,集結多篇專論,涵蓋數位資安治理、電信與行動通訊韌性、資料治理與跨境挑戰、AI 技術治理、演算法權利保護、Deepfake 規範,以及政策評鑑與組織理性分析。
書中強調數位時代下韌性建構的重要性,同時探討 AI 與數位規範的發展趨勢,對於政策制定者、學術研究者與產業專業人士均具重要參考價值。
書本精華重點 (3點)
1. 強調「韌性治理」:在疫情與地緣政治衝擊下,如何確保數位基礎設施穩定。
2. AI 治理與倫理:聚焦演算法透明、權利保障與 Deepfake 風險管控。
3. 公共政策與監管:分析數位規範在政策制定與組織實務中的挑戰。
10大核心重點概念摘要
1. 數位治理的多層面挑戰:技術、政策與倫理。
2. 數位韌性作為國家安全與社會穩定基礎。
3. 資安治理與通訊基礎設施保護的重要性。
4. AI 技術帶來的政策與倫理新挑戰。
5. 演算法治理中的透明度與公平性。
6. Deepfake 技術的風險與規範需求。
7. 數據跨境流動與隱私保障的矛盾。
8. 公共治理中監管與創新的平衡。
9. 組織理性在數位治理中的角色。
10. 建立跨域合作的治理新模式。


內容重點整理 + 技術彙整
《數位治理:韌性.AI.規管》以跨領域視角探討數位治理挑戰,聚焦於資安韌性、AI 治理與數位規範三大面向。
在韌性部分,作者指出在疫情與地緣政治衝擊下,數位基礎設施如何維持穩定,特別是 5G/6G 網路的發展與零信任架構的應用。
在 AI 部分,深入探討人工智慧的倫理、透明性與政策管理,特別是演算法偏見、透明度與 Deepfake 技術可能對社會帶來的風險。
在規範部分,書中收錄多篇專論分析數據跨境流動、平台治理、政策評鑑與組織理性挑戰,強調跨域合作的重要性。
書籍整體架構兼顧理論與實務,既有政策層面的探討,也有技術實作的分析,適合政策制定者、產業專業人士與研究學者使用。
技術彙整 (5點)
1. 數位基礎設施韌性建構(5G/6G 與零信任)。
2. AI 治理:演算法透明度、公平性與倫理議題。
3. Deepfake 與合成媒體的風險與規範。
4. 資料跨境流動與隱私保護框架。
5. 公共政策評鑑與組織理性在數位治理中的應用。
《數位治理:韌性.AI.規管》 完整架構/流程/技術地圖
數位治理:韌性、AI、規管
核心概念與架構
- 數位治理旨在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體系,以應對數位化轉型帶來的挑戰。它不僅關乎技術,更涵蓋了公共政策、法律、倫理等多個面向,確保數位化發展在可控、安全且符合社會利益的軌道上運行。
知識地圖
I. 數位韌性
- 定義: 指組織或社會在面對網路攻擊、系統故障等數位風險時,能夠快速恢復、持續運作並適應變化的能力。
- 關鍵技術:
- 資安治理: 建立系統性的資安管理框架,涵蓋風險評估、應變計畫與持續監控。
- 5G/6G: 透過高速、低延遲的通訊網路,強化系統連接性與可靠性,提升韌性。
- 零信任(Zero Trust): 假設所有網路內外行為者都不可信,要求在存取任何資源前進行嚴格驗證,從根本上提升安全性。
II. AI 治理
- 定義: 確保人工智慧的開發與應用符合道德、法律和社會規範,避免其帶來偏見、隱私侵犯等潛在風險。
- 關鍵技術與原則:
- 演算法透明度: 讓使用者理解 AI 決策的過程與依據,避免「黑箱」問題。
- 使用者權利: 確保個人資料被正當使用,並賦予使用者對其數據的控制權。
- 倫理議題: 處理 AI 決策中的公平性、責任歸屬與潛在社會影響,確保其符合倫理原則。
III. 數位規管
- 定義: 政府或相關機構透過制定法規與政策,規範數位技術的發展與應用,以保護公眾利益。
- 關鍵法規領域:
- Deepfake 規範: 應對深度偽造技術在假新聞、詐騙等領域的濫用,制定相關法律禁止或限制其惡意使用。
- 跨境資料治理: 規範跨國企業在處理個人資料時的權利與責任,確保資料的流動在符合各國法規的前提下進行。
- 平台治理: 監管網路平台如社群媒體、電商等,處理言論審查、內容責任、市場壟斷等問題。
IV. 公共政策
- 定義: 透過系統性的政策制定與評估,將數位技術有效融入國家治理,提升行政效率與公共服務品質。
- 關鍵要素:
- 政策評鑑: 透過數據與績效指標,客觀評估數位政策的成效,並據此進行調整。
- 治理架構: 建立跨部門、跨領域的合作機制,協調各方利害關係人共同參與數位政策的制定與執行。
- 組織理性: 確保政府決策過程基於科學數據與理性分析,而非單純的政治考量,以提升治理的效能與公信力。
歐盟AI Act 的核心管理與規範
- 風險分級管理:歐盟AI Act 的核心精神在於「風險分級」,將AI 系統依據對使用者和社會造成的潛在風險,劃分為不同等級,並施以相應的管理。
- 深偽技術(Deepfakes)的規範:對於像 deepfakes 這樣的特定應用,歐盟AI Act 要求開發者必須標示內容為 AI 生成,確保資訊透明,避免誤導。
- 國際治理模式的借鏡:歐盟AI Act 不僅是歐盟內部的法規,更被視為全球AI 治理的重要參考模式。其管理方式與規範細節,為其他國家在制定相關法律時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附錄:與 iPAS AI 應用規劃師考試對應分析
8.1 初級考試對應
符合初級考試範圍的考點:
- AI、機器學習與深度學習的基本定義
- AI 治理與數位倫理概念
- 基本的資安治理與數位韌性觀念
- 平台治理與資料治理的基礎
準備時應掌握名詞定義與核心概念。
8.2 中級考試對應
符合中級考試範圍的考點:
- 深入的 AI 治理模式與政策分析
- Deepfake 與合成媒體的風險管理
- 零信任架構與 5G/6G 數位韌性
- 跨境資料流動與隱私保護規範
- 組織理性在政策治理中的應用
準備時需能結合理論與應用,並進行跨領域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