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一點的光》
第十一章|你的堅持,可能就是別人的勇氣
週一清晨,芷珊提著資料包走進工作室,心裡卻沒有像以往一樣的緊張。
她明白,自己的工作已經不只是職務上的執行,而是一種使命感的延伸。
伙伴們看到她笑了,還有人打趣說:「妳最近怎麼變得像咖啡館老闆一樣優雅?」
她笑了笑,坐到辦公桌前,打開筆記本,回頭看那一頁「晚光計畫」的行程表。
蔡亭予已經把第一場活動的流程整理完畢,訊息提醒跳出來:「參與人數已達上限,還有三個報名候補等待名額。」
她看著數字,心裡湧上一股暖流:這不是偶然,而是堅持的結果。
午休時,張嘉芸打來電話,聲音帶著笑:「我分享的故事,參與者都哭了,我自己也淚崩。」
芷珊微微一笑:「這就對了,光亮就是從裂縫中透進來的。」
下午,她收到以萱的訊息:「媽,我今天在學校講給同學聽妳的故事,他們都說好感動。」
她的嘴角忍不住上揚,心裡感覺到一點點被理解的溫暖。
傍晚,芷珊和陳仲維在河邊散步,夕陽把湖面染成金色。
「妳真的很努力。」陳仲維說,「我也想試著幫忙更多。」
她握住他的手,笑著說:「我們搭檔這麼久,該互相扶持不是嗎?」
回到家,婆婆坐在沙發上,淡淡地說:「妳最近的活動,聲音比我想像中還大。」
她笑:「媽,我只是希望大家看見自己的光。」
婆婆沒說話,只是點了點頭,像認可又像默默的祝福。
夜裡,她獨自坐在書桌前,打開筆記本,寫下今天的心得:
「晚一點出現,不代表不重要,晚一點亮起,也能照得更深、更長久。」
窗外的風輕輕吹過,帶著夜晚的清涼,像山窗螢的光在黑夜裡閃爍。
她閉上眼睛,想像那些光照進每個人的心裡。
第二天,活動開始前,她在會場門口迎接參與者。
有人抱著小孩,有人抱著筆電,還有人只是抱著好奇的心情。
她深吸一口氣,微笑說:「歡迎大家,今天我們一起找回屬於自己的光。」
活動進行中,有位剛退休的老師對她說:「妳讓我重新有勇氣去做自己喜歡的事。」
她握住老師的手,心裡默念:每一次的努力,都可能照亮別人。
當天晚上,收拾會場時,她望著天花板,心裡浮現無數光點的模樣:每個人都是一隻山窗螢,都有自己的節奏與亮度。
以上故事為虛擬情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