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跟風,真的只是趣味還是決策的隱形推手?》影響層面比你想像的影響大
前一陣子,有一則關於「汽車駕駛在車子貼上『本車駕駛患有精神疾病』貼紙」的新聞,引發熱議。
最開始的發起人,原本應該只是想幽默或提醒後車保持距離,沒想到在網路上被熱烈討論,有不少車主跟風仿效。
結果其中一位跟著貼該款貼紙的車主,被其他用路人檢舉,反被監理站要求重新體檢駕照,若事態再嚴重一點,甚至可能被註銷駕照。
一開始我看到爆社有人分享時,單純覺得好笑,但壓根不會想照著做,畢竟「好笑好玩」的前提,還是要「守法且不影響自身權益」。
但從這件事的後續發展,也看出一個現象:社群潮流的跟風現象,常常在無形之中,悄悄地影響許多人在人生中的決策,也間接塑造了職場文化。
💡 盲目跟風的利與弊
● 生活決策
✅ 利:看到大家都在做某件事,可能激勵自己嘗試新事物或養成健康新習慣,
例如:參加線上學習課程、加入健身挑戰,提升技能或健康。
❌ 弊:追隨潮流卻不顧規範或風險,可能帶來麻煩。
例如:跟風貼「幽默貼紙」上車,不考慮風險,結果遭到檢舉,還得花費時間和精力處理法律與行政程序。
● 職場文化
✅ 利:跟隨成熟的職場文化或流程制度,可以降低錯誤風險,幫助新人快速融入團隊。
例如:遵守報告格式、例行會議流程,維持團隊運作順暢。
❌ 弊:盲目跟從不知何時開始的制度,而不思考適用性,可能抑制創新的機會,或面對不合理規範時無力反抗。
例如:每個人都遵守過時流程,但明明可以用更有效的方式完成工作,卻不敢突破。
● 社群互動
✅ 利:看到朋友推薦一本書或工具,可能幫助自己快速找到有用資源。
❌ 弊:完全憑「熱門討論」決策,可能忽略自身需求或適合度,最終浪費時間和金錢。
「要幽默可以,安全擺第一」不只是適用於交通安全,也適用於人生和職場。
社群的跟風雖能提供參考,但真正影響決策的,應該是自己對風險、規範與責任的理解。
下次面對社群潮流時,不妨先靜下心思考,問問自己:這件事,是為自己帶來價值,還是只為了追逐熱度?
畢竟,誰都不希望自己會成為新聞事件中被他人討論的熱門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