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換言之,高點是難以預測的,只能預測自己在哪個點位進場會比較有勝率。這時就可以借重左側交易者的思維方式:知道終究會漲,但不知道何時會漲,所以就先買入等待著,等到上漲時就可以賣出了。如果認為無法承受風險,那當然還是採取左側交易策略比較好。
想要在股市中獲利,無非就是低買高賣,以買入台積電為例,如果在每股1000元時買入10張,然後相對高點1100元賣出,就可以獲利10萬元,再來扣稅及手續費,這是最順利的情況,但不可能賣在最高點,所以在有獲利的前提下,短線交易的利潤會再打個幾折。投資人都想要買在要漲之前,或者在上漲第一天就買進,而要做出這樣判斷,可以被動的依照專家的意見,或者是主動的由自己來做判斷,無論如何,都歸類是主動投資。而風險就在於判斷錯誤,買進後就一路向下,那可就變成套牢了。
因此,主張投資指數型ETF的派別就為了避免這種看錯的可能性,所以認為以定期定額買進及不定期不定額買進,透過分散投資及時間點買進,以降低買入時所產生的虧損風險。因為看不準是很正常的,要看好標的在短期內上漲的可能性高,或者認為買氣會持續一段時間,並沒有那麼容易。相較於左側交易者看好中長期上漲的趨勢,右側交易者只要能在短期間內上漲就好,這樣就可以獲利了結,雖然可能會錯過之後的漲勢,但至少已經獲利入袋了。以極短線的當沖來說,既然無法避免開高走低的虧損格局,就必須要去找那種上漲第一天的勝率比較高。同一檔標的,不可能每天都有進場機會,必須要能夠換股操作。
以右側交易的思考來說,如果不要像當沖做那麼短的話,可以多持有幾天,以降低看不準的風險。那就可以去撿那種強勢股,像是被隔日沖賺一波之後的標的尾盤,因為那就是相對低點,隔天有可能恢復正常繼續往上漲,例如看好航運股,即使有當沖或隔日沖進場,也不會影響到持續上漲的格局。換言之,短線交易可以避免掉極短線當沖那種閃跌的風險,因為是以一週左右的角度來看待標的。當然,有可能漲個兩三天後,就開始往下跌,這也是風險所在。可以把當沖交易當作在看一場球賽,選手就是支持的標的,當支持的標的上漲,就為它喝采。因為是支持的標的,所以從開盤看到收盤也不會感到累,就跟一般看球賽後有紓壓效果。當沖交易就是要買入標的,然後承受那個波動,在好的機會點賣出,以獲取利潤。如果認為開低走高的格局的勝率比較高,就要先確認是否有開低。當然,開低有可能走更低,尤其是在走下跌趨勢時,有可能隨都會來踩一腳,以加大空方的力量。
所以說,想要買進反彈標的,也得要趕快離開才是。因為開低固然比較沒有從漲高上面跌下來那麼恐怖,但一樣有可能往下繼續跌,能夠把握的就是優質個股反彈的力道比較大。以當沖的角度而言,每一次買入都要有承受虧損的準備,因此需要準備的資金也要足夠才行。月光先前幾次大的虧損都是基於買入高價股的虧損,只要大虧一次就要持續獲利超過一個月以上也賺不回來。能夠做到的就是小小賺,然後承擔小賠的風險。要去預測股價是否能再往上走?也只能就能否突破前高及當日高點去預測。
換言之,高點是難以預測的,只能預測自己在哪個點位進場會比較有勝率。這時就可以借重左側交易者的思維方式:知道終究會漲,但不知道何時會漲,所以就先買入等待著,等到上漲時就可以賣出了。如果認為無法承受風險,那當然還是採取左側交易策略比較好。本來看球賽,選手的表現就是有好有壞,球隊如果重金招攬明星選手,是否能保證整個球季都表現很好不受傷呢?因此還是會挑一些具有成長潛力但還沒有發揮出來的選手。而觀看盤勢的變化,就跟看球賽是有相似之處的。大盤走高,台積電也會是上漲的;反過來說,台積電上漲,會帶動大盤跟著上漲,只不過有時台積電領先大盤,有時則是相反。因此,跟著趨勢而走,勝率才能提升:
漲多回檔,跌深反彈。
盤整突破,遇壓下跌。
以上這些雖然是大原則,但永遠有例外的情形在不斷發生,同樣操作一檔標的,可能多空都可以賺到錢。但大趨勢是不會變的,應該要上漲的標的,遇到大盤不好,那就慢點上漲;應該應下跌的標的,遇到大盤大好,自然就可以趁勢飛得更久一些,但遲早要回來調整的。月光在當沖交易的過程中,避開了很多趨勢轉往下跌的標的,雖然還是不能完全的避免掉,但至少表示這個大方向是對的。例如看到開低的個股持續反彈向上,結果很快就跌下來了,所以沒能在開始時進場就不要再進了。如果認為可能由綠轉紅,那就是例外情況。搶反彈本來就是要快。
跳脫當沖的角度來看著當日的走勢,就像是看了一場精彩的球賽那樣。就算沒能進場交易,也可以光看走勢變化而讚嘆連連:
某一檔高價股先開低後居然拉漲停了!
某一檔個股先殺到快跌停板後,後來反彈到快到平盤作收!
某一檔飆股一開盤拉高,以為會鎖漲停,結果開開關關好幾次,最終沒能鎖住作收。
月光先前已經體會到股性的重要性,只是看得還不夠多,所以掌握程度還不足。並不是說掌握股性就可以穩穩獲利,而是說勝率能夠提高。而且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當自己背負著想要賺錢的壓力進場時,就會發生看不清局勢的情況。只想著自己將要能夠獲利多少,完全沒有想到虧損會是如何。像是月光之前很常操作的某檔標的,已經在一波漲勢之後達到相對高點,並走入修正格局,因此股價變得易跌難漲,就算一開盤開高,也會慢慢緩跌下去,就算在相對低點買入,也無法克服收在更低點的走勢。正因先前自己身在局中看不清,以為還會有重現獲利的可能性,但往往都是以虧損作收。
以旁觀者的角度看來,每檔標的都像潮汐那樣,有上漲波段也有下跌波段,因此在錯誤的時機點買入,自然就沒有勝率可言。而且,就算知道當日某類股會上漲,也會因為當日最高點出現的時間點,而導致無法獲利。例如一開盤拉高就是當日最高點,則後來無論怎麼上下起伏,都沒有辦法以當沖方式獲利,即使以紅K作收也無濟於事。但如果以持有標的幾日的角度來思考,以紅K作收,代表該標的的趨勢仍在向上,只是用當沖方式難以獲利而已。如果在尾盤這樣的相對低點買入,還是有可能獲利的。換言之,對於開高走低與開低走更低的下跌盤勢,要利用持股的方式來創造獲利的可能性。
對於作多的當沖交易者而言,下跌盤是必須要盡量去避免的,因此對於拉高出貨與盤中下殺這兩大殺招的應對策略,前者除了避免買入這樣的標的之外,就要改採可以一起佈局買入再一起出場的方式;後者則是要採取賺了就跑,以及一下跌就跑的策略。也可以改採尾盤再買策略,以忽略掉中間的下殺。對於左側交易者而言,根本不用去管當日的走勢如何曲折離奇,只要認定尾盤是相對低點,那就買入,問題就直接解決了。這樣來看,撿便宜的策略是可以用來應對莫名的下殺這樣的盤勢。換言之,只要增加持有標的的時間,就有可能去降低這樣的風險。
原本,持有個股本身就是一件有風險的事,就算台積電自2024年以來漲幅達八成之多,也不代表短期買進台積電就肯定能夠獲利。所以會出現這樣的說法:年初買進台積電,然後就一路睡到年底,就直接得到獲利的結果。
從結果論總是看起來很簡單,那為何不是每檔個股都可以擁有這樣的上漲幅度呢?原因會有很多,例如去年的基期過高,或是產業循環正在向下等等,用來解釋為何沒有上漲的原因。因此,不能僅從結果是上漲或下跌來推敲原因,會有點像是先射箭再畫靶。
而是要從長期的產業趨勢面來看,為何這檔個股會持續上漲一段時間?可能是因為營收比去年同期好,或者是接到大筆訂單等利多消息;也可以從反面思考,因為已經躺在地上當地板股很久了,終究會漲的,只是不知道何時要反映在股價上面而已。知道可能會漲,但不知道何時會漲。即使是一檔長期向上的個股,分成一天或是一小時的區間來看,也是看不清楚的。短時間總是有上下震盪,甚至開盤上漲一大波後,僅以小紅K作收的情況,那到底前面漲那麼多是何原因?但仍然可以看出,整體趨勢仍然是向上的,所以可以考慮繼續持有。
換言之,長期向上的個股,也是在每天有漲有跌的過程中,逐漸來到相對高點後,再進入一段修正期。因此,從不同的時間段來看同一檔標的,就能看到不同的面貌,這也是研究投資有趣的地方。就算無法知道某檔個股連漲或連跌到什麼時候,但也可以預知終會有趨勢改變的時候。有的個股在漲多後需要整理半年到一年時間之久,有的則是更短時間就能再度向上噴發。即使是同樣的類股卻因為股性不同,而有不同的呈現。例如萬海是航運三雄裡面股性比較活潑的,如果要漲停的話,那就是萬海最有可能,而長榮則是屬於那種溫溫的上漲方式,端看投資人在投資航運股的時候,想要採取哪種操作策略。
月光覺得,由於右側交易的主動性,可以在一段期間內,挑選當下的強勢股來操作,而要拿捏的是,到底要做多短才是勝率比較高的?則要看標的的股性來分析,有的標的就是容易一紅一黑這樣上下震盪,沒有那麼容易掌握,有的則是一上漲就會維持一波漲勢,沒有一套可以從頭用到尾的操作策略可以依循的,不停的變化才有可能在這個短線市場持續存活下來。